客服热线:4000085670

“中国制造2025”破局之道

   2016-06-17 600
核心提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这是2016年两会给中国制造业提出的一道重大课题。人们翘首期待中国制造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为中国产品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这是2016年两会给中国制造业提出的一道重大课题。人们翘期待“中国制造”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打造“新经济”“新动能”。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中国制造业演进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学习改进逐渐强大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摆脱经济滞涨、扭转本国制造业颓势,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相撒切尔推行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通过政府减税、放松管制,成功挽救了本国制造业,刺激美国和英国经济复苏。

  历史进入2016年互联网+智能制造时代,中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两大世界难题,落实“中国制造2025”面临空前压力与挑战。

  主要表现:中国制造成本大幅攀升,迫使一些本国制造和外资企业外迁越南、印度等国家,中国制造业日渐空心化,“世界工厂”地位逐渐淡出或将成为历史。此外,“中国制造2025”还面临“德国工业4.0”、日本制造、“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等制造强国战略对决与竞争。

  在这场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战略角逐中,“中国制造2025”能否PK“德国工业4.0”?需要制造企业、政府和本土智库共同解答面对,寻求破局之道。

  客观来讲,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从目前“2.0”进入“4.0”跳跃式“升级版”,面临产品附加值低、高端人才缺乏、技术研发创新投入短缺、知识产权保护、制造体系模式创新等诸多问题或挑战。

  2016年全球经济依旧疲软。

  IMF预测,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2%、3.5%。2016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较上月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而中国制造业生产和订单均下滑,PMI加速下滑至49.0%。

  中国制造业故步自封、沿袭原来制造模式,必然加剧“产能过剩”,而生搬硬套“德国工业4.0”模式,也肯定遭遇到水土不服问题。

  鉴于此,仁达方略主张: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必须坚决摒弃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思维方式,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布局。应研究中国国情,遵循制造业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实施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

  政府部门可以搭建各种平台,组织多个部门间政策资源联动,在支持手段、社会化服务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制造企业也应主动面向市场、挖掘高端化制造潜在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智库之间战略协同,产业链一体化协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智能制造“新模式”。

  时空总在不断变化,而变化是永恒不灭的真理。

  总之,落实“中国制造2025”,须看清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依赖外部环境变化大趋势,丢弃中国制造“山寨”式思维方式,以更具前瞻性管理理念和“走出去”全球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重塑“中国制造”内核,瞄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一体化并购契机,探索“政产学研智库”协作共赢智能制造模式,就肯定能够找到“中国制造”的破局之道。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欧盟工业4.0三部曲(中)|正眼看工4

上一篇: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差别到底在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