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肿瘤、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领域释放了大量药品刚性需求,未来医药行业增长确定性较强。相关部门今年以来多次发文力促行业发展,政策涉及药品注册、药品采购、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基因检测等。业内人士认为,建设健康中国将促使医药细分产业政策加速落地。另一方面,环保正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美丽中国建设将推动“十三五”期间环境治理(3241.24,-4.980,-0.15%)投资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0万亿元。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医药领域百花齐放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3118.41,23.560,0.76%)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有望得到发展,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发展势头向好,医疗信息化将成为重点突破领域。
中国医药(17.01,0.380,2.29%)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OTC药物市场、第三大医药市场。但从中国与全球药品销售排名居前的品种看,国外一般都是专利药,其药效较为明确,满足临床需求,而国内基本是中药注射剂以及专利过期药。
“‘十三五’期间拟研制30个左右的重大创新药。”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根据科技部重大专项办的部署和要求,新药专项将纳入“十三五”发展战略及实施计划。这30个新药包括5个原创性新药;20个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3-5个新中药;3-5个新生物药国际化。同时,研制20-30个临床亟需重要品种;在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突破10-15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发展10-15项前瞻性新技术。
“在化学药方面,重点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创新药物以及新释药系统、新制剂的研究开发;在生物药方面,重点开展新型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新型疫苗、新型免疫治疗、基因测序、生物类似药等研发,以及新佐剂、新辅料等研发。”桑国卫表示。
为支持新药研发,国务院今年8月以来已发出药品注册审评制度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等三道“金牌”,力图为新药研发扫清审评审批路上的障碍。
“国家在新药方面做出的改革是对我国制药创新环境的重大改善,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很大,有利于提高国内制药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对国内新药的质量水平提升和上市速度都会有深远影响。”恒瑞医药(50.76,0.170,0.34%)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张连山对这一系列政策赞不绝口。
与药品相比,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制水准也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涉及国产医疗设备转型升级的文件至少有18个,高性能医疗器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了优先发展的领域。目前正在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等一系列政策中都提到,要优先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另外,在药品与医疗器械的审批审评制度改革中,对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开辟了特殊审批通道,鼓励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相关部门还启动了国产优秀医疗设备遴选,旨在推动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和应用。
民营医院也是政策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目前该领域推进的主要方向包括:限制公立医院规模;推动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这些政策有利于民营医院的发展。银华基金医药研究员郭思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00年以来国内年诊疗人次增长超2倍,近年来增速也一直保持在8%-10%左右。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精神压力和医保等原因,医疗行业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政府提出要把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万亿提升到8万亿,也就是说每年要增长20%以上,因此行业有巨大增长空间。
此外,医疗信息化这一“新兴业态”有望成为重点突破领域。医疗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目前医改重点推动的领域几乎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如医保控费,需要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嵌入控费信息系统并连接医保信息系统来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分级诊疗的实施、医联体的建立及远程医疗的开展,需要信息系统的建立及互联互通,才能共享电子病历及临床信息;慢病管理探索利用互联网、移动端设备、远程医疗系统来管理病患,可降低诊疗费开支,分流综合医院就诊压力;公立医院逐步降低药品加成后,医院的盈利压力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将明显增强。
海虹控股(33.96,-0.620,-1.79%)副总经理上官永强认为,“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信息化仍会按照“46312”的顶层设计进行建设,全国建成四级卫生信息平台,依托六大业务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交换;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整合共享基层,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网,以县级医院为依托,通过和区域信息平台及大型三级医院连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流动,开展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城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分级诊疗、远程医师多点执业、急病慢病分治等。
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除医药行业可期外,生态环保产业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据中国环境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
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使得生态环保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实际上,近年来环保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社会资本介入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提高,资本市场中环保类股票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题材。
生态环保行业加速升温的态势从陆续出台的政策上可见一斑。继2013年和2014年先后出台的“大气十条”和新《环保法》之后,2015年4月1日至10月1日的7个月时间里,包括“水十条”、《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生态环保行业相关文件陆续出炉,而编制工作已近尾声的“土十条”也有望出台。
业内人士指出,之前环保产业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不被市场资金所青睐,但目前很明显,环保产业逻辑正在生变,在诸多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难题时,生态环保产业是难得地产能不足的行业。2016年生态环保产业有望享受更多政策红利。政策密集落地势必带来生态环保产业大量项目订单,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考虑到“十三五”期间环保投资力度强化的确定性正在提高,环保产业年增速有望达到20%以上,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传统的生态环保产业是以治理为主,其仅能缓解环境污染。而未来我国将进入生态环境的重构阶段,环保产业将升级为生态产业。
商务部副部长高燕11月29日表示,“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将成为引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节能环保全社会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7万亿元,这将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会由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三部分构成。而社会资本被业内普遍认为将成为投资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透露。
在生态修复与PPP双推动下,生态环保行业将迎来逾10万亿市场空间,一些市场表现稳健且兼具扩容空间的环保子行业也受到业界关注,不少上市公司更是对此厉兵秣马。
东方园林(27.42,1.000,3.79%)是国内园林行业的龙头,今年以来公司已并购了多家企业进入固废和水务领域,业务向生态环保大举转型。公司董事长何巧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具备爆发潜力且“十三五”投资确定性相对较高的子行业,是公司未来在环保领域重点布局的部分。未来两年公司还将在环保行业内做200亿元的并购,成为多个细分行业的领先企业。
而原先就已经在环保领域深耕的上市公司,随着下游的预期确定性增强,公司对未来的业绩也是高看一线。“今年公司PPP项目全面开花,已经进入了很多新的区域。这种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合资的模式,就像一场婚姻,需要双方未来二三十年在理念、想法上互相磨合,达成一致。过去做BOT是单个项目,现在碧水源(0.00,0.000,0.00%)PPP项目是与一座城市的多个项目合作,形成多赢格局。现在公司的PPP项目已经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作为水务领域最早尝试PPP模式企业之一的碧水源董秘何愿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时期有望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这将为环境监测企业带来实质性利好。
“眼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的最大症结在于无法开展垂直管理。而“十三五”时期将加强环境监管,随着未来生态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对监测行业来说,这有望带来25亿元新建站点投资,并进一步打开包括现有1400个国控站点的第三方运维服务市场。”北京雪迪龙(26.78,0.050,0.19%)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敖小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公司正在积极布局环境监测业务,将超低浓度排放、VOCs监测、智慧环保和重金属监测列为重点布局领域。”敖小强称,“具体而言,公司以监测为主线,通过不断收购、参股、合资等方式来完善产业布局,横向涵盖空气、水质、VOCs排放等监测技术,纵向则延伸至环境治理(3242.12,-4.100,-0.13%)、环境信息和环境大数据领域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智慧环保平台。”
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的当下,生态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也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构建完善。财税体制改革、PPP的推广、第三方治理的推进、资源环境税体系的构建;以及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等环保交易的增长,循环经济的落实等将值得重点期待。
新能源(2016.70,11.590,0.58%)汽车涌大潮
如果说环保产业势必在2016年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已然贯穿2015年全年。随着产业链的发展由上至下拓展,2016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依然是一个政策和产业大年。
数据显示,进入2015年以来,受业绩和政策双轮驱动,A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板块的涨幅分别高达111%和144.55%,可见资金对其青睐程度。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负众望,借助政策利好加之品牌崛起,我国新能源(15.78,-0.090,-0.57%)汽车数量现已跃居全球第一,2015年1至10月市场规模已达20.69万辆,同比增长300%;月度产量持续创新高,呈加速上扬态势:1月为6599辆,5月以来持续超过万辆,9月为3.28万辆,10月大幅增至5.07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各上市公司也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的步伐,特别是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成为布局的重中之重。当前,已经有更多社会资本投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潮流之中。
猛狮科技(30.61,-0.620,-1.99%)与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发的“戴乐”智能新能源汽车今年4月亮相上海车展。猛狮科技董事长陈乐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正在筹建一个年产5万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计划明年6月份将“戴乐”投向市场。他强调,“戴乐”新能源汽车的框架已搭建完毕,下一步发展思路比较清晰。“未来最看重的还是整车设计团队,包括整车设计的技术,有电机、电池、电动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东西。将来,我们也可以拿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别人的品牌进行合作。”
从生产方面讲,动力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放量的一大瓶颈,也成为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2014年至今,比亚迪(62.58,-0.240,-0.38%)公司一直投资扩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目前新产能已逐步释放。新动力电池工厂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公司将密切审视市场情况,在未来几年继续推动电池产能稳步扩张,以应对快速提升的下游需求。
同样受益于新能源(2016.76,11.650,0.58%)汽车的崛起,向新能源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也已成为此前专注氟化工行业的多氟多(80.50,0.570,0.71%)公司2015年的战略重点。多氟多副总经理陈相举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未来将加大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的产能,投资扩建3000吨项目,总产能5200吨,以奠定国内外行业龙头地位。
从需求的角度而言,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慢的重要原因,也为很多上市公司提供了布局契机。多年来从事工业电气分销业务的众业达(22.65,0.010,0.04%)公司,利用自身此前建立起来的自有销售网络和行业渠道,在2015年成功运营首批两套预装式电站。众业达公司副总经理杨松表示:“与乘用车充电桩市场相比,电动公交车运营线路固定,方便统一管理和集中充电,是充电设施建设最容易首先突破的领域。”
需要强调的是,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市场空间仍在开拓中。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起草的《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开始征求意见。通知称,2016至202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约150亿元资金对充电基础设施给予奖励。按照国家发改委11月下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的规划,未来五年建设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充电桩480万根,对应设备投资约1000亿元。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除去社会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磅扶持政策之外,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