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长春净月开发区“巴蜀映巷”却“春”色撩人。暧暧的街面上,老人们倚在躺椅上呷着茶,摆摆龙门阵,衔着麻辣兔头的孩子跑前窜后。站在绿盈盈的榕树下,凝望眼前熙熙攘攘的“市井图”,不由感慨:一个业态的引进几乎逆转了“时空”,这不就是供给侧创新的“活样本”吗?
今年元旦开门纳客的“巴蜀映巷”是东北家川渝文化体验旅游商街。这是一个典型的“功能补位”项目,它给长春的夜市经济平添了一道光彩,提供了更具特色的休闲服务供给,进而温暖了整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氛围。
隔空移植巴蜀文化 补位长春休闲经济
推开“巴蜀映巷”高大的铜门,浓郁的巴蜀风情扑面而来。商街曲径通幽,灰砖青瓦,古色古香。冬日阳光从巨大的玻璃穹倾泻下来,电缆加热的街面温暖如春。麻香川味让人口水猛咽,东北口音和四川方言的交融荟杂,别具趣味……
和一般囊括吃、住、购的商业街不同,“巴蜀映巷”移植了巴蜀文化之美,引进了闲适、轻松的慢生活。在这里品尝川味小吃,看看川戏,坐坐黄包车,临走还可拐进蜀品堂,顺手买点来自天府之国的名优特产品。
“巴蜀映巷”由四川省著名古建筑设计师——“锦里之母”张丽君女士担纲设计。她以千年巴蜀文化为底蕴,遥距千里隔空复制了四川休闲经济中具代表性的“宽窄巷子”和“锦里”模式,力求还原一个纯粹、真实的巴蜀之境,让大家在这里停下来,舒展身心。
吉林省川渝商会会长刘上源是“巴蜀映巷”的缔造者。在经济下行的低迷市场环境里、众多企业收缩投资的背景下,刘上源却如此大手笔投入,胆气何来?
他的投资理念是上“填补型项目”,即吉林省缺什么,就干什么。
这位在长春生活了32年的“吉林通”解释说:“长春净月高新区多以城市住宅、商务写字间为主,却缺少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而且长春缺乏具有特色的休闲经济尤其是夜市经济,所以‘巴蜀映巷’就是要填空、补位。”
据介绍,“巴蜀映巷”规划面积11.05万平方米,分为巴山街和蜀水巷两条街路,全长1072米,比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和锦里要长得多。其中,巴山街为民国建筑风格,以吃、住、游、购为基础业态,蜀水巷为清末庭院式建筑风格,以文化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为主营业态。整条商街融入了巴蜀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井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元素,从而使春城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纯正的巴蜀悠游之乐。
此外,为了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刘上源还准备在“巴蜀映巷”西北侧高标准增设一座10层停车楼,加上项目自带的停车场,总停车泊位达4500个,从而将大大强化商街的旅游接待功能。
如今,“巴蜀映巷”已被认定为长春市特色文化旅游商业街示范景区和市级特色旅游街区。对此,长春净月区管委会主任管树森表示,“巴蜀映巷”填补了净月旅游业态乃至全市休闲经济的空白,是长春市立足“双拉动”创造更高层次消费供给、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实践,必将成为全市旅游商业的新坐标和全新消费时代的引领者。
以巴蜀映巷为平台 让川味产业在东北裂变
“巴蜀映巷”开业以来,每天都吸引上千客人。在目前入驻的30多家川菜企业中,成都轮冒菜和双流老妈兔头销售为火爆,每天中午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服务员常常要忙到下午4点才能吃上中午饭。
看到自家的川味小吃如此受欢迎,老板唐波的脸上乐开了花。他心气十足地告诉记者:“我的两个店每天营业额两万元,这说明东北人非常喜欢吃正宗川菜。等‘巴蜀映巷’火起来后,我一定要在沈阳和哈尔滨开连锁店。”
“巴蜀映巷”不仅仅是火了几家川菜馆,而是空降了一个川味产业。坐落在“巴蜀映巷”十二生肖广场入口处的蜀品堂,是川味中国在东北设立的个四川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一楼设有川菜调味精品、四川特色精品、川茶川酒等几大展区,目前已汇聚四川各地300多个名优品种;二楼是由四川省川味体验馆馆长徐良担纲设计的川菜自做体验餐厅,2016年开业时,
消费者就可以拿着从蜀品堂购买的川菜原材料到此亲自体验一把正宗川菜的烹饪乐趣。
四川省政府驻沈阳办事处主任黄仁明表示,随着“川味中国行”被四川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川味产业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舌尖上的巴蜀”已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东北地区集聚了百万川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1月4日,四川省政府驻沈阳办事处与吉林省川渝商会在长春共同举办了川味产业中国东北区发展论坛,来自四川省的11家川味产业领军企业代表在此共谋抱团闯关东发展大计。
以“巴蜀映巷”为平台,带动川味产业链上的特色企业以长春为中心,打造东北地区永不落幕的川菜调料展销基地、网商交易平台及东北联动发展战略平台,让正宗川味香飘东北乃至东北亚。这就是论坛上大家达成的一致共识。
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川味中国董事长张勤涛对这一共识的落地步骤有着清晰的思路。“先要借助‘巴蜀映巷’把慢生活方式和正宗川味传播出去,让长春人民理解‘正宗川味,调料先行’的道理。在市场培育起来后,我们要在长春建川菜调味品营销物流基地,还要打造集生产、物流、营销为一体的东北川味产业园,使长春成为东北地区川菜原料生产采购集散地。”
商会打头阵、政府扶持助推、企业抱团发展,三方合力让川味产业扎根东北的梦想触手可及。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长春周边的蔬菜大棚里会扣着水灵灵的鸡毛菜、红彤彤的朝天椒……
长春出生、籍贯四川的陈晓晨正和孩子一人端着一碗成都传统特色小吃“三大炮”舔嘴抹舌地饱着口福。陈晓晨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巴蜀映巷’不仅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正宗的川味美食,再也不用发愁买不到纯正的川菜调味品了,而且还满足了我们对家乡的文化情结,真心希望吉林能有更多这样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开发特色文化街区 让老故事焕发新光彩
陈晓晨一语道出了吉林人民的共同心声。“巴蜀映巷”这一鲜活样本对我省在休闲经济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纵览锦绣吉林,回望璀璨关东文化,我省究竟该如何对特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开发,让老故事重新焕发新光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省有关专家学者。
“‘巴蜀映巷’启示我们一定要深度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形成集餐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地方主题特色文化街区,进而勾连起沉睡在人们心中的城市文化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认为。
在我省诸多特色文化街区中,专家们认为,当其冲就是要保护开发好吉林市的乌拉街。
“一座乌拉城,半部东北史。”明朝时期,乌拉古城是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在地,清顺治帝定都北京后,封禁乌拉古城方圆500里,尊为“本朝发祥之地”。1657年,顺治帝又在此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清代四大朝贡基地中官阶高,每年朝贡东珠、鲟鳇鱼等800多种东北物产,故有清朝“第二后勤部”之说。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岁贡,可在《红楼梦》中觅得踪迹。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有描述黑山庄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租鲟鳇鱼等“吉林岁贡”物品。据考证,乌进孝的名字,乃取“乌拉的乌为姓,进贡方物,以尽孝道”之意。由此可见当年的乌拉街是何等的繁华兴盛。
“乌拉古城既是中国重要的朝贡文化基地,也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曹保明表示,一定要尽快修复后府、魁府、萨府以及鹰屯、打渔楼、果子楼、东珠屯等乌拉街残留的“活化石”,同时把满族说部、萨满祭祀、鹰猎习俗、满汉全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回乌拉街,使其与原有的建筑肌理和空间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商业元素,从而再现当年的“乌拉八景”,让人们感受到吉林地方特色文化的厚重和生动。
“就拿有108道菜式的满汉全席来说,沿街商户完全可以分摊推出,让人们挨家挨户从街头吃到街尾。”曹保明建议说:“此外,还可把百花公主点将、努尔哈赤征战乌拉部、清帝东巡等历史故事编排成一幕幕大型实景情境体验剧,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乌拉街的历史演变和兴衰沉浮。”
事实上,对于乌拉街等地方特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早在2008年,我省有关部门就曾举办过吉林省旅游开发项目暨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论证会。省博物馆研究员刘晓晖是参与人之一。
据介绍,当年讨论会通过了乌拉街保护开发系列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落地。刘晓辉认为乌拉街的保护开发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当务之急是把6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城遗址和一系列清代古建筑群保护好,然后逐步把古宅从居民手中腾挪出来,并恢复成当年的模样。这需要从政策争取、财政支持和吸引资本参与等方面加大力度。”
其实,这在成都早已有现实的例证。就拿宽窄巷子来说,它是1718年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选留千余兵丁修筑少城的后遗存。斗转星移,它由初的满清禁区变成了杂乱不堪的民居。宽窄巷子记载了老成都的城市历史、生活记忆,是成都人原真生活的标本。少城余韵不能成绝唱,2005年,成都启动宽窄巷子改造工程,政府主导参与资源整合、街区建设的全过程。在宽窄巷子的文化定位上,设定为“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商业定位上,设定为“中国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在保护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资产经营,打造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浓郁巴蜀风情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使之成为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如今,“宽窄巷子”和“锦里”模式又被隔空移植到了长春。对此,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31任总管赵云生的后人、今年76岁的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勤好生羡慕,他焦虑的言辞中透着强烈的渴望:“乌拉街的保护开发一定要借鉴他们的做法,以历史建筑为基础,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商业为载体,把历史、文化和经济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相融相生。”
流连在“巴蜀映巷”的街头, 这里不仅让人尽享休闲经济带来的美好感觉,更让人看到了休闲经济的无限延伸性。如果它还能在吉林省催生出“更多这样的地方文化特色街区”,把乌拉街、叶赫古城、长白山龙兴之地……串珠成链,让它们“讲述”着关东大地的古往今来,再让“吉味”走向全国,那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