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的黑土地,又迎来了活力涌动的备耕季。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
“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场大考,吉林农业正蓄势发力,酝酿着一次精彩的跨越。
悄然变脸的种植结构
种地并不意味着就是种粮。种粮也并不意味着就是种玉米。
玉米降价,不种玉米种啥?走在乡野田间,会发现“铁杆庄稼”正在悄然变脸。今年春天,备春耕的老调弹出了清亮的新曲。
“今年1600万株玉米种子和250多吨化肥都已到位。这几天正忙着给40公顷土豆种子育芽。”长春市九台区纪家镇太平村种粮大户张凤财靠种玉米远近闻名。但近几年,他流转的耕地上,种植作物的种类却越来越多。
“蔬菜作物能增收。去年小范围试验种了些茄子、豆角,积累的经验还不错。今年打算教村民也种点儿,这是我们作为‘大户’的责任。”张凤财告诉记者,今年,他流转了300公顷耕地,在保证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还将继续尝试种植结构调整。
几天前,敦化市大石头镇永青村兴发专业农场场长赵显清把40吨大豆种子作芽,分发到200多户农民家。去年,有机杂粮杂豆畅销,让他们信心倍增。今年,他们准备大干一场。
种植青贮玉米成了很多农民的新选择。种植青贮玉米改籽粒收储为全株青贮利用,从玉米销售转向就地青贮利用,不仅避免了玉米掉价带来的损失,还能实现增产增收。
玉米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今年,我省要完成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的任务。目前,全省已落实调减籽粒玉米计划310.97万亩,其中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承担了调减任务的70%,发挥了规模经营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据了解,今年我省调减籽粒玉米改种鲜食玉米、灰苏子、葵花、藜麦等作物的,基本都签订了订单。全省鲜食玉米、绿色优质稻米、杂粮杂豆、水果蔬菜、食用菌、辣椒及人参等订单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带动农户50多万户。
从备耕生产,可以窥见吉林农业种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既有“山林经”,也有“果蔬戏”,还有“特产牌”,农作物“一枝秀”正在向“满树繁花”转变。
追逐时尚的现代农民
往年备耕,农民要穿梭于各类农资超市,今年有些不一样。
互联网被加入备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