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两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理念强调创新与融合,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入经济生活各个领域。
“工业4.0”,德国国家战略之一,着力于智能化制造,以物联网等为技术基础,整合、开发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发展遇上新一轮工业革命,会发生什么?
先,信息技术融入工业,有助于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比如智能制造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材料及能源消耗。无论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还是力图增强工业竞争力的德国,这一发展思路都是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历次工业革命,除了生产力的飞跃,也都带动了信息和资讯传播:蒸汽动力加速了书本印刷,电力带来了收音机、电视、电话,而信息技术革命更是直接引发数据大爆炸。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并行共举,同为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中德同时瞄准了这一发展先机。
“工业4.0”仍处于初期阶段,德国需要并希望与中方合作。比如,对于这一新理念和新战略,有很多内容尚待界定和明确。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林哈德就指出,德中两国可在标准化方面开展合作,这有助于推动“工业4.0”发展。
今年恰逢“中德创新合作年”,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汉诺威IT展,德方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国,显示出两国促进产业融合、力推数字化生产的合作意愿。
选择与中国合作,庞大的市场往往是考量之一。的确,中国市场规模堪比整个欧洲,这一优势单个国家难以比拟。不过,德国人的眼光不只看到了中国的“大”,更认识到在“工业4.0”时代中国之“强”。
1987年9月20日,德国教授维纳·措恩在北京参与发送中国封电子邮件。谈到如今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措恩连呼“奇迹”。他认为,在这一领域,中国已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软件行业优势尤为突出,有着广泛的年轻人才储备。
在汉诺威,马云“刷脸”,海尔拿出“空气盒子”,大唐电信展示“车联网”,“中国创造”让IT发烧友和业界专家击节叫好。多款中国产品获得汉诺威工业设计金奖,也是“中国创造”得到国际认可的明证。
此外,在数字化环境下,各行业“新桃换旧符”,转型中的后发优势会更加显著。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指出,德国很多企业虽然实力强劲,但面对数字化新环境,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转变旧有商业模式及内部结构,而中国多数企业并不需要经历这样的适应过程,这是中国的又一优势。
有理由相信,中德在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将不止于汉诺威,“创新合作年”也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