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第三届“上汽集团荣威MG杯大学生设计大赛”(全球设计大赛)中,来自吉林大学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同学们勇夺一等奖和佳内饰设计奖。获奖同学说:“这个奖有一半属于苏老师。没有苏老师多年的精心培养与耐心指导,就不可能有这座奖杯。”同学们口中的苏老师,就是吉林大学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苏畅。
2000年7月,苏畅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进入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工作。她曾经是系里年轻的、一个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女教师。她有着几方面的专业背景:从本科到博士,她的专业从美术学、设计艺术学跨界到了车身工程;从初一名普通的设计艺术学本科毕业生,到如今的车身工程在读博士、副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行业造型专业专家。
原本,她也只是一个对汽车知之甚少的艺术类学生。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与需求,她从参加工作之后,就利用业余时间,跟着本科生从工科基础课开始学习,逐渐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不断向各科老师、同事,甚至学生请教、学习,并且于2002年9月开始攻读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
在硕士学习期间,她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工作基础,逐步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汽车色彩与材质设计,并通过设计实践以及硕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基础,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做好了铺垫。
不满足于现状的苏畅在2005年硕士毕业之后,逐渐扩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其研究不再仅限于车辆色彩与材质设计,还用感性工学中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方法解决色彩与材质设计开发的实际问题,寻找理论依据。随着新型内饰材料及成型设计的发展,她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由于积极进取的科研态度及成果,苏畅有机会参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的轻量化汽车研发平台建设,负责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校企合作的内饰设计开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科研项目,近期又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了某物流车造型设计以及微型电动客车的造型设计与色彩开发项目,以及全地形车的概念设计。
然而,苏畅的努力还不止于此。通过前些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进修,她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迅速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钻研教学方法之外,她还把目光投到了汽车造型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相关学科进行调研以及从汽车整车企业设计部门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设计师中获得信息反馈,结合大家提供的建议,苏畅主持、制定并完善了汽车造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连续几届的学生培养中已见成效——学生不仅打下了良好的工科专业知识基础,也具备了设计学所需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各种赛事和校企合作项目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升。在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奉献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后,苏畅顺利完成了汽车造型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教学和实践环境等硬件条件的改善,还是各类专业讲座和参观交流等软件条件的提升,汽车造型专业的学生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基地,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学生与国内外级设计专家的面对面对话与交流。正因为此,苏畅在配合学校的985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苏畅在教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大胆创新,以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平台为使命,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汽车设计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她的创新之处在于注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在汽车内饰造型设计前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建立了吉林大学汽车内饰设计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从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近30人。
在苏畅的指导下,各年级学生们历时近三年时间,面向未来2025年的中国市场,针对豪华汽车内饰的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设计元素进行了深度分析和创新实践,先后完成了包括目标消费群体及市场调研、主题构思、设计效果图、三维数字模型和创意展示模型制作在内的一整套设计流程,对于内饰设计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获得了显著提升,为学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专业、全面的汽车造型设计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