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以往的牛市行情一样,在市场本轮上涨过程当中,我省上市公司依然诞生了多只黑马品种。*ST成城、利源精制、永大集团、吉电股份、中钢国际……一家又一家出自身边的上市公司轮番给我们带来惊喜。那么,我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如何?业绩增长的速度能否成为股价快速上涨的有力支撑?
近日,吉林省41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了梳理和统计:有3家上市公司在2014年出现亏损,其余38家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另外,有25位上市公司高管在2014年赚的年薪超过百万元,还有多位上市公司高管的持股市值在亿元以上。
38家去年盈利
2014年,吉林省的41家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中科英华、*ST成城和吉恩镍业出现了亏损,3家公司亏损金额都超亿元。其中,中科英华在2014年出现了2.62亿元亏损、*ST成城的亏损额度为3.46亿元、吉恩镍业亏损5.38亿元。
部分上市公司将业绩维持在盈亏平衡线的上方,但盈利金额低于千万元。
23家业绩增速为“正”
41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业绩增速出现同比负增长,这值得投资者充分重视。
看亏损队列里的3家净利润同比增长情况,中科英华为-4841.86%;吉恩镍业为-768.69%;*ST成城为-170.39%。
28家推出分配方案
在41家上市公司的2014年年报当中,有28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分配方案,有13家上市公司选择了不分配。在28家上市公司当中,有20家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案是以现金分红为主,有8家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案是在分红的基础上进行了转送股份。
12家出自汽车和医药
在吉林省的众多医药企业当中,已有一些陆续登陆A股市场。据新文化记者统计,在吉林省41家A股上市公司,共有7家公司是来自于医药制造业,这7家公司分别是吉林敖东、通化金马、长春高新、通化东宝、双龙股份、迪瑞医疗和紫鑫药业。
2家公司去年A股上市
新文化记者统计发现,吉林省41家A股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的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其中,中科英华等19家上市公司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富奥股份等22家选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2家在深交所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当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两家,分别是双龙股份和迪瑞医疗。
25位高管年薪超百万
统计显示,吉林省的41家A股上市公司当中,有9家公司的25位高管年薪超过百万。其中,东北证券出现的百万年薪高管数量多,达到9人;长春高新有6位高管的年薪达到百万;苏宁环球等3家公司均有两位高管的年薪超过百万元。此外,吉林敖东等4家公司也均有1位高管的年薪超过百万
3位高管持股市值超20亿
上市公司高管是否持有公司的股份,通常被看成是上市公司高管是否对公司未来发展充分看好的一种标志。从已经公布的2014年年报来看,众多我省上市公司的高管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其中,苏宁环球的董事长张桂平的持股数量多,达到40321.47万股,按照苏宁环球在2014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格计算,持股市值为27.13亿元;苏宁环球非立董事张康黎的持股数量为34852.58万股,2014年12月31日持股市值也达到23.45亿元。元。
9成多股价去年上涨
在历史上,吉林省上市公司经常会出现牛股,从2014年的股价表现来看,吉林省的上市公司依然表现不俗。据新文化记者统计,2014年,吉林省的41家上市公司当中,只有长春高新等4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了下跌,跌幅分别为-20.23%、-5%、-23.14%和-3.65%,占41家上市公司总数的9.75%。
■发展思路
吉林省上市公司试试“互联网+”思维
“从现在情况看,吉林省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只有41家,2014年IPO重启后仅仅新增了两家,不论从上市公司的总量还是新增数量来看,都少于经济发达省份。”宋清辉告诉新文化记者,例如,广东省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过400家,在2014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达17家。
另外,国内宏观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互联网+”等一系列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吉林省的企业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助政策优势加快自身发展的速度。而吉林省的上市公司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分享“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带来的红利。
“目前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吉林省的41家上市公司多数还是集中于传统行业,但也应该想办法融入互联网+这种新经济形态当中。”国内知名的财经评论员么志博告诉新文化记者,针对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思维路径,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吉林省的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通过以下的基础流程,进行“互联网+”的思维改造。
先,吉林省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托互联网进行品牌形象和产品概念传播,让客户了解企业和产品,并饶有兴趣地与上市公司进行互动交流,上市公司的相关部门则可以迅速锁定目标客户群体;其次,应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反复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根据锁定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产品定制,精益求精,赚足眼球和口碑;后,可以通过逐次微小改进、快速更新换代、以互联网手段———大数据、云计算收集并分析各种反馈信息,迅速完善产品,之后进行再传播。随着功能、服务及产品线的完善与扩充,逐步扩大目标客户群体,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当然,并不是说企业一旦沾上互联网+的边,就一定能够生存得很好。‘互联网+’思维应当成为企业生存必须要有的思维方式,但并不是‘护身符”。”么志博说,如果企图通过“互联网思维”来赚“快钱”,是不可取的。要长久发展,关键的还是要从企业产品本身的质量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