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向着绿色努力 赢得金色未来

   2021-01-07 吉林日报830
导读

四平的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非常漂亮!”“垃圾少了,花草树木多了,看着就让人心情好。”“现在喜欢去河边走一走,河水清澈,结成冰也透亮。”四平的生态环境如何?城乡居民们的感受最有说服力了。蓝天、净水、植被,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被人们看在眼里。生态成果来之不易,背后自是辛劳付出。今年11月至12月,四平市2020

四平的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非常漂亮!”

“垃圾少了,花草树木多了,看着就让人心情好。”

“现在喜欢去河边走一走,河水清澈,结成冰也透亮。”

四平的生态环境如何?城乡居民们的感受最有说服力了。蓝天、净水、植被,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被人们看在眼里。

生态成果来之不易,背后自是辛劳付出。今年11月至12月,四平市2020污染防治攻坚“秋冬会战”再次打响,聚焦保持环境空气质量稳定、推动断面水质改善等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落实。

这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扛起保护责任、守卫美丽家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迫切需求。

让天更蓝——

加大管控力度 防治大气污染

以前秋收之后,田地里的秸秆就成了废弃物,很多农民的做法是一把火烧掉了事。但是,焚烧秸秆的危害实在太多了——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危害人体;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引发交通事故;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火烧连营”,造成山林、房屋失火;烧死地表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加剧干旱,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按照要求,四平市加大秸秆禁烧管控力度,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包保和网格化监管责任制,加强巡查检查和宣传引导。今年11月,在铁东区城东乡合力村,禁止焚烧秸秆的广播喇叭再次响起,村干部利用微信群发送通告,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让农户详细了解禁烧秸秆的重要性,禁烧秸秆的意识已逐渐深入到每一位村民的心里。

秸秆不烧,关键还是找出路。

四平市全面推行秸杆处置“5+1模式”(“五化”+无害化)。“五化”就是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全市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率达67%。以合力村为例,通过政府搭台,与多家企业合作,综合利用秸秆,不仅有效治理秸秆焚烧问题,也带动了当地循环生态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让废弃物变成“香饽饽”。

2020年,四平市秸秆还田面积达360万亩,秸秆肥料化利用量达219万吨,秸秆肥料化利用率达40%;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58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11%;建成及在建秸秆成型燃料加工项目18个,建成后预计年产45万吨秸秆成型燃料,消耗秸秆原料55万吨左右。

为了让蓝天白云常驻,除管控秸秆焚烧外,四平采取的其他举措也正在进行中——

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四平电厂4号机组于2017年12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验收;双辽电厂于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吉林金刚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预计投资约2亿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计划2024年完成,可减少原排放量的50%。

科学治理燃煤污染。“十三五”期间,全市县级以上城市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已全部淘汰;2018年至今,全市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5个县(市)区均已建成洁净煤配送中心,清洁燃料供应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城区禁燃区内的散煤经营业户已全部迁出。

加大对“散乱污”及集群综合整治。2018年至今,已依法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5家,并对已关停取缔企业进行随机式抽查,避免异地转移、死灰复燃。

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今年7月,组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行动,组织各地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同时组织开展了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专项治理行动。

创新移动源污染监管手段。在全市建设了24套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已完成设备备案,待与公安交管部门的数据传输系统连接后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将进一步提升柴油车污染排放监管能力,填补四平机动车“全防全控”监管的空白。

开展城市扬尘污染整治。严格管控建筑工地标准化管理,对城市在建的49个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督导检查,90%以上已达到标准化建设,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责令整改。市区主、次街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集中开展物料堆场扬尘防控专项检查,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对全市范围内的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场,开展拉网式全面排查,对其中部分扬尘防治污染措施不健全的单位,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截至2020年12月15日,四平市有效监测天数350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3.71%,与去年基本持平;重污染天数2天,同比减少3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减少1微克每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6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减少8微克每立方米。符合省政府考核要求,有望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让地更绿——

加强植树造林 修复生态环境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四平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造林绿化作为实施“生态育市”战略的重要抓手。

2018年6月,四平市制定下发了《四平市三年(2018—2020)造林绿化实施方案》,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真抓实干、加压奋进,坚决打赢“三年造林绿化”攻坚战。方案将全市造林任务绘制到一张“鱼刺图”上,具体到县区、乡镇、村屯、林场,以及每条道路、每个河流、每块农田,实现了一张图纸掌握全局。

从方案印发到全面实施,绿色四平“蓝图”正在一点点实现。

高效率完成建成区造林绿化工作。2018年10月至今,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及企业、学校、社会资本共同努力,栽植乔木20.3万株,累计完成投资7800万元。

高要求完成重点防护林网建设。全市完成三北五期造林工程8.7万亩,完成农田防护林网建设6.2万亩,形成了完备的防护林体系。

高速度完成坑口造林复绿工作。全市有坑口119处,现已完成坑口复绿面积2846亩。

高水准完成水库周边及河道水源涵养林建设。2019年,在山门水库和下三台水库等周边,已经栽种完成1100亩。在此基础上,2020年在7个河湖岸边,栽植3厘米以上柳树1300亩,实现水库河道周边水源涵养林全覆盖。

高规格完成外环路造林绿化质量提升。外环路植树6.3万株,实现了外环路防护林全封闭,建成林荫隧道护路林。

三分造,七分管。四平坚持栽管并重的原则,严把苗木关、栽植关、养护关。落实地块,划定边界。苗木采取集中采购,栽植单位参与苗木选定、监督、栽植。在管护上,采取管护费用与树木存活率、保存率挂钩的办法,做到造林、管护“两同步”,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坚决避免“植树不见树、造林不成林”的现象发生。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毁林、砍伐、破坏林业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共查处林业案件270余起。

目前,全市完成造林绿化156.3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四边”植树等造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造林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先后荣获“吉林省森林城市”“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四平市造林绿化工作的典型,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的双辽市,更加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近年来,双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以打造“五大工程”为抓手,加快绿美双辽建设进程。2015年以来,完成各项工程造林共23.68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3万亩。

“五大工程”同步展开——

绿美村屯工程。新建、改建、扩建绿美村屯518个,其中绿美建档立卡贫困村50个,栽植苗木175.4万株1.98万亩;

绿美道路工程。整合投资2354.35万元,完成县、乡、村三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绿化13条186.46公里,栽植苗木42.27万株;

生态防护林工程。持续开展“全民共建、绿美双辽”活动,以国有造林为主,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10.8万亩,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2.2万亩;

绿美河道工程。建设完成东辽河防浪林及河滩插柳56公里、西辽河防浪林及河滩插柳67公里、新开河(河滩)栽植柳树25公里、新开河(堤坝)栽植杨大苗13公里;

绿美城区工程。新改扩建文化广场2个、休闲公园3个,栽植苗木49.57万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62%。

因为众多人的不辞辛苦,才有了一棵棵树的鲜活生长,终成林木成网、良田成方的美丽景象。如今的双辽,数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数百公里的护路、护岸林的整体格局,为百姓和庄稼建立起坚固的生态屏障,过去“风起沙满天,十米不见人”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让水更清——

加快工程建设 发挥治污绩效

水是生命之源,水净河清、鱼翔浅底,是生机勃发的标志。

为打赢辽河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平市经过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创建了“三三五八”辽河治污模式,统筹实施。

“三三五八”,即“三步走”(点源治理、环境监管;点面结合、生态修复;河湖联通、绿色发展)战略,力争起到“1+1+1”大于3的效果;“城市建设管理、百姓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五大体系”(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城乡垃圾处理、畜禽粪污治理、生态系统修复、水循环综合利用)建设;“八项机制”(组织保障、统筹推进、协同共治、联防联控、稳定运营、分析研判、社会共治、督察问责)保障。

河流治污离不开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四平市建设辽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3大类共60个项目,2019年12月,根据实际进一步进行规划调整,目前已完工53个,在建7个。

2020年4月,四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城市,目前基本完成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点初稿编制工作,并谋划5类50个项目,总投资约59.1亿元。初步确定“2条河恢复有水,2条河恢复有鱼,3个水库、1条河稳定达标”的总目标,力争得到国家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确保辽河水质持续改善。

为尽快发挥治污绩效,四平市紧抓有效施工期,确定阶段性建设任务完成时间节点,挂图作战,确保年底前7个在建辽河项目按期完工,并推动已完工项目尽早健全手续、尽早验收决算。

成立了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市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队巡河暗访、现场办公,分管领导及时研究部署、破解难题,确保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有序实施。同时,紧密结合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辽河流域的治理能力大幅度提升,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治理机制逐步形成。2019年,辽河流域各河流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在全国名列前茅,生态环境部东北督察局、省生态环境厅给予充分肯定。2019年1季度至4季度,辽河流域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指数分别下降73.97%、68.17%、55.82%、52.18%,四平市连续4个季度水质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一,全域消除劣五类水体;二龙山、下三台、山门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三类标准。2020年1月至10月,除金宝屯断面因受施工影响水质为五类外,东辽河四双大桥、招苏台河六家子、条子河林家断面水质均为四类,二龙山、下三台、山门水库3个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三类,均达到国家、省考核要求。

突出精细化管理和管家式服务,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对水污染处理设施的监管和指导,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在全省率先推行水质分析研判制度,每月对全市52条河流57个断面采样监测、分析研判,采取精准管控措施,确保水质稳定改善;压紧压实基层河长责任,化冰期前完成了清河行动;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完成9个工业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8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部完工,2条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完成3个地级、5个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5个农村集中式、5个农村分散式水源保护区(或范围)划定工作;推动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建设,5类61个治理项目已完工59个,其余2个年底前完工,2018年12月以来东辽河累计补水1.5亿立方米;加大排污口整治力度,在全省率先完成各类排污口排查整治,目前,共排查582个,需要整治的178个排污口已全部完成,并实行规范管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吉林日报原创作品,作者: 吉林日报。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3073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4000085670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4000085670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