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移民新村、一幅幅脱贫美景、一张张幸福笑脸……在库区移民村采访,记者真切感受到我省推进库区移民工作为百姓带来的喜人变化。
数据显示,我省共有大中型水库124座,涉及54个市、县(市、区),626个乡镇,4833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9%,涉及水库移民50.83万人。
为了让这些曾经“舍小家、顾大家”的移民及后代同样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的均等机遇和条件,省水库移民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建设、开展移民产业扶贫、移民技能培训等,2020年,省水库移民局落实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67232万元。为原迁移民发放直补资金6747万元、发放直补移民11.18万人;项目扶持1526个、项目扶持资金60485万元。
有利的政策,得力的措施,使移民村变得更漂亮了,库区移民的收入更多了、欣喜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位库区移民的脸上。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让移民“能安居”
为了给移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我省水库移民局大力完善库区基础设施建设,让移民“能安居”。
初冬,突如其来的寒流让不少人窝在炕头不想出门。但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的吴春凤却忙得满头大汗:“过去家里以种地为生,勉强维持温饱。但自从水库移民部门给村里修通了公路,家里酿造蜂蜜的产业,越来越红火,每年至少增收5000元。”吴凤春高兴地说。
治安村位于榆林镇西部,共618户1567人,其中移民人口1140人。过去由于村庄人均耕地少、资源贫瘠,村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省水库移民局在充分征求移民群众意见基础上,为村里修了路。路通了,不仅让治安村发展起了红色旅游产业,这10多公里长的水泥路也成了村民致富的路。
平坦干净的村路,蓝白鲜明的院墙,整洁亮丽的村貌,令人眼前一亮。在松原市宁江区西六家子村近20%的人口是水库移民。60多年前,因为原住地建设水库等原因,移民后代董亚芹跟着父母,背井离乡,远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来到了这里,过着贫瘠的生活。自2006年国务院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来,董亚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到我们家的大门和院墙,这可都是咱们水库移民管理局给重修的。你看这大门和院墙多敞亮!”董亚芹扶着大门跟记者炫耀,我们得到的“实惠”可不止这些呢,扶持资金为老百姓打了井、修了街道和机耕路、安装了路灯,作为原迁移民,每个月还能得到600元的补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年来,我省水库移民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实际探索出切实管用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路径。在突出抓好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补齐贫困移民村重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同时,结合全省美丽移民村建设,切实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完善供水排水、照明、绿化等配套设施,使移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
探索创新移民安置方式
让移民“能致富”
移民工程,是一项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
为了让广大移民安居乐业,省水库移民局不断加大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通过引导产业扶持,移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我省库区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4元,比2019年增长了694元,增长5.6%。
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疾行,待车速渐缓,透过车窗望去,一串串泛红的五味子被绿叶衬托得更加“妩媚”。
“村里家家都种植五味子。村民们家里都有富裕钱,很多人都盖上了新房。五味子可是我们村的‘致富法宝’。”移民后代、村委会会计徐贵禄喜滋滋地介绍。
2006年之前,二道沟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大豆,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能剩余200多元,是镇里的贫困村。“后来,水库移民局不仅给村里提供了扶持资金,还找来了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种植五味子。现在,村里成了全镇的富裕村,白山市的五味子产业也是因为最初移民局的帮扶而火起来的。”徐贵禄说。
2006年,国家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来,我省不断采取农业安置、货币补偿、社会保障、转移就业等多种安置方式,解决了征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往日“靠天吃饭”的水库移民成了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看着自家即将出栏的几十头肉牛,王亚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如果没有水库移民部门给我提供的2万多元的贴息贷款、给了我养牛的信心,我不可能脱贫致富。”
王亚丽是土生土长的东沟村人,这里位于东辽县云顶镇北部,紧邻二龙山水库,人均耕地2.77亩。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为破解移民致富难的问题,水库移民工作人员走家串户,走访调研,发现村里很多有养牛经验、养牛意愿的移民,苦于没有资金。他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探索创新移民安置方式,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从而提高农户自身造血功能,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促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如今越来越多像王亚丽一样的致富带头人享受到了这一惠民政策,走向致富之路。
建设美丽家园
让移民“稳得住”
近年来,我省各级水库移民部门不断开展移民村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四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移民村,大大提高了水库移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原迁移民子女王顺利家,宽敞整洁的大院里,牛棚、鸡舍、农机具、晾晒的苞米堆……安置得井井有条。
“这两年,村里的路修了,路灯安了,围墙也重建了,村里环境变好了,大伙儿都很高兴。”王顺利笑着说,“村里干净又漂亮,我们也不好意思把自己家整得那么乱,一有时间我就整理整理院子。”
省水库移民局通过开展美丽移民村评选等活动,帮助移民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使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故土难离。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省水库移民部门一直在努力。
“开课喽!”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室内外顿时安静下来。这几天,东丰县仁合乡横道村村部多功能会议室内外满是横道村的库区移民。原来这是省水库移民部门请来的省内知名种植、养殖专家现场授课,把技术技能扶贫培训班办到了村民家门口。
“我们加强对移民,特别是贫困移民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推动贫困移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实现移民就地发展增收致富,这几年效果非常不错。”省水库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培训班办到村屯、办到田间地头,请专家们现场答疑解惑。对村民们来说,既便捷又实用。
近年来,省水库移民局针对大多数移民缺技能、缺培训的实际情况,把外部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造血”功能,既扶贫又扶智,为库区移民量身定制了多层次、全履盖的培训模式,有效促进了移民群众的脱贫增收。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与全省多家培训机构合作挂牌成立了“吉林省库区移民子女学校”,通过补贴移民子女学费等方式实施学历教育培训,采取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订单培训,就业率达到90%,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