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企业租赁土地建设的工业用房215栋,总面积达124万平方米;浇筑混凝土道路总长度28.3千米;架设供电线缆49.3千米;布排供水管道34.3千米;构筑雨水沟渠49.3千米,布排污水管道24.6千米;铺设通信光缆50千米;平整土地420余万平方米,6平方千米区域的路网、电网、供水网、排污网、排水网和通信网全部贯通。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显著提升。2011年接通市政自来水,后又自建自来水厂,水库容量12万立方米,实现双通道供水、双线路保障。2013年7月告别柴油发电时代,目前区内建有115KV变电站。在建的热电厂一期工程15MW将于2020年年底试运行,将实现年供电量1.9亿度,年供热量54万吨,届时西港特区的电力将以自给为主并得到双重保障,给引进必须具备24小时不间断电源、汽源的制造企业带来福音。园区自建的全省首家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5000吨污水工程2017年竣工运营。在基础设施大干快上的同时,银行、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业场馆、白领公寓等相继落成营业;员工宿舍不断增 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的大专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相继合作建办,自成体系的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二) 促进双边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谋求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发现和创造新的发展机会。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港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当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工业园区,并创造了多个第一和唯一:第一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确立法律地位的合作区;第一个建立双边副部级协调委员会促进机制的合作区;第一个联合中国高校为东道国培养留学人才的经贸合作区;柬埔寨引进企业最多、就业人数最多、对地方经济贡献度最大的产业园区;柬埔寨唯一落户两所大学、唯一建设热电厂的产业园区。
西港特区项目,进一步加深了中柬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及传统友谊。2009年7月,无锡市与西哈努克市缔结为友城;2018年,江苏省与西哈努克省结为友好省份。在此基础上,两省、两市以西港特区为支点,不断加深在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医疗方面,自2015年起,西港特区公司配合江苏省援外医疗队先后六次赴柬开展医疗巡诊活动,使近8300名西哈努克省当地患者得到了诊治。在教育方面,以职业培训为主的西哈努克省柬中友谊理工学院落地西港特区,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米。江苏省政府向西哈努克省政府捐赠了40台电脑,用于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随后又为默德朗乡小学捐建电教室、教学用房、篮球场和供水平台等设施,使该校一跃成为当地教学设备最先进的学校。无锡市政府也向默德朗乡小学捐赠了1200套校服,帮助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柬埔寨教育部同意将默德朗乡小学更名为“江苏-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学校”后, 该校更是成为两省在教育方面长期友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2017年11月,江苏省体育局向“江苏-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学校”捐赠了一批体育器材, 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此外,无锡市政府还与西港特区公司共同向西哈努克省捐赠一批太阳能路灯,改善四号公路行车条件。
(三) 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
西港特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了柬埔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到2019年底,西港特区累计实现总产值约16.65亿美元,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超过50%,使该省原来排名靠后的人均GDP指标一跃名列全国前茅。西哈努克省省长评价西港特区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当地人民的“饭碗”。
据了解,在西港特区创建之前,属地默德朗乡以农业为主,当地村民主要依靠种田砍树来维持生计,全乡贫困率在60%以上。自从有了西港特区,这个比率逐年大幅递减。如今走在西港特区周边村庄巷道,昔日的茅草棚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的砖瓦楼房,沿街布满了生意兴隆的超市店、手机店、服装鞋帽店、医药店、杂货铺、车行等。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前店后宅”,前门开店铺,后院建住宅。住宅不光自己住,还出租给外地来园区的务工人员。人们出行不是骑着摩托就是开小汽车,不再需要跑到大马路上 去招手拦乘挤几十个人的拖拉机和小卡车。这就是西港特区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主要做法
(一) 双边政府高度重视和持续支持
西港特区自创建以来,一直得到两国领导及各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5年4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雅加达会见柬埔寨领导人时指出:“要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2016年10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柬前夕在《柬埔寨之光》报发表的题为“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署名文章中写道,“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之后,“继续实施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合作项目”被写入中柬两国《联合声明》。
为推进西港特区建设,2010年12月13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关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协定》,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西港特区国家级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地位。在此协定下,建立了双边副部级协调委员会,以协调解决西港特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
柬埔寨洪森首相对西港特区格外重视,先后四次亲临特区。2008年2月亲自为西港特区奠基,2016年6月又欣然出席西港特区百企入园庆典活动。在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多次表扬西港特区,高度评价西港特区是柬中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典范。柬埔寨各级政府和部门在肯定西港特区对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积极主动配合西港特区建设工作,对西港特区采取特事专办、急事快办的便利,并经常到西港特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电力供应、招 工等问题,在区内设立“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方便入区企业办理业务。
(二) 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企业的作用
西港特区公司是西港特区的开发建设主体,由中方的江苏太湖公司与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和汇裕集团国际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形成了中柬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共建架构。在开发模式方面,开发建设主体采取园区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和建设运营以及“六通一平”全面展开、滚动发展的模式,标准厂房建造、招商引资、培养人才、促进政府部门双向交流合作、优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在柬方股东的密切配合下紧张而有序进行。在产业定位方面,实行产业规划与当地国情的深度融合,工业一期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木业制品等为主要发展产业,工业二期将发挥临港优势,重点引入五金机械、建材家居、精细化工等产业,实现园区产业集群化与规模化生产模式。在空间结构方面,西港特区以西哈努克省新中心为发展方向,重点构筑“一轴、三片”空间。一轴,即洪森大道发展轴,以特区主干道洪森大道作为主要轴线串联各个功能组团。三片,是特区在空间上的三个功能片区,由南向北依次为“城市配套区”、“工业园区”、“综合区”。未来,西港特区将建成有300家企业(机构)入驻,8万—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样板园区。
(三) 市场化运作共赢发展
自园区建设伊始,西港特区就秉持“合作共赢、和谐繁荣”建区宗旨,以实现区域发展的高度,以服务者身份出现,使入驻企业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首先,积极争取东道国政策支持。根据柬埔寨王国投资法和特区管理法的规定,进驻西港特区的企业可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用于投资建厂所进口的生产设备、建材、零配件及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原材料等免征进口关税;入区企业可享受6—9年盈利税的免税期;免征出口税;自用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免征增值税等。其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化优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聚优势、分享先进技术,还可以利用集聚区内共同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来节省成本。再次,发挥西港特区的平台优势,将单独企业集中起来提供相应服务,形成跨境企业生态群。如让政府在区内设立为企业投资经营服务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为企业招工搭建劳务平台,通过与县、乡政府、大专院校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为企业招工牵线搭桥;建造员工宿舍,批量优惠租赁给企业,解决企业招收外省、市(县)员工的后顾之忧;成立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代办投资审批、企业注册、税务登记等系列法律文书的便利;成立协调中心,协调企业与“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的关系、调解企业邻里之间矛盾、调解劳资纠纷、调解处理工伤、交通事故等。
四、经验启示
唯有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西港特区的成绩,与其合作共赢的理念紧密相关,在建设中积极探索并坚持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建立共赢关系。
(一) 尊重当地法规和风俗
西港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充分研究并尊重当地的法规制度。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努力塑造守法诚信的企业形象。西港特区从一开始就聘请当地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常年提供法律支持,从购买土地、办理相关手续到园区的经营管理,完全按照当地法律办事,一切手续都符合法律程序。同时,在区内设立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当地相关单位、机构举办法律咨询会、税收政策解读会等,引导区内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东道国民族信仰,为区内柬籍民众提供必要条件,把寺庙等场馆列入建设规划。针对西港特区内民众来自世界各地的特点,西港特区公司在区内积极倡导不分种族、肤色,不论贫富贵贱,不管蓝领白领都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共建平等和睦家园。十多年来,区内没有发生过种族歧视、贫富冲突和蓝白领争斗的恶性案件。
(二) 重视人才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港特区公司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早在2008年2月的西港特区奠基典礼上,西港特区公司就捐赠25万美元帮助所在地的默德朗乡建办学校,并长期坚持多种方式的捐资助学。如: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多次捐赠学习用品;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发动员工与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先后两批资助柬埔寨优秀学生到中国红豆大学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造等。
此外,因陋就简在周边学校开设夜校,由西港特区公司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担当老师,义务为当地村民、学生教学中文。从2012年6月开始,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西港特区先后举办了汉语、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会计、国际贸易、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原理、商务礼仪等十四期培训班。不少人经过培训由农民变成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属地默德朗乡70%的家庭都有劳动力在区内上班),其中很多人由一线操作工升任班(组)长、指导工、翻译或被聘用为中层管理干部。如今一个在区内企业工作的员工一个月的收入超过从前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
西港特区内开办的两所大学,为西港特区、为柬埔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 造福当地民众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通过公益慈善,使当地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一,修桥铺路通水电。西港特区属地乡村原来基本没有可以通行汽车的硬路面道路,也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是西港特区使他们告别了蜡烛油灯、土井打水的时代,汽车开到了家门口。第二,扶贫帮困送温暖。对一些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家庭,有的安排他们在园区从事力所能及的绿化、环卫、勤杂工作,有的经乡村政府确认,给他们发放摊贩证在园区设摊做小生意养家糊口。通过成立“柬中友谊公益志愿者联盟”,对特困家庭的学龄儿童由志愿者实行“一对一”助学。逢年过节向特困家庭送去粮食、食用油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进行慰问。第三,赈灾慈善显大爱。西港特区公司不仅多次向属地波雷诺县、默德朗乡受洪涝灾害的民众捐赠大米、被褥、饮用水,向塌楼等突发事故遭遇不测而伤亡人员家属捐款慰问,向贫困妇女捐助蚊帐等,而且每年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数万美元。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港特区公司根据柬埔寨当地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先后向江苏-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学校、默德朗乡政府、西哈努克省红十字会等部门捐赠防疫物资,并配合红豆集团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赠了百万只口罩,得到了洪森首相夫人、柬埔寨红十字会主席文拉妮亲王的高度赞赏。借助西港特区平台,江苏省和无锡市红十字会与西哈努克省的红十字会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先后向江苏-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学校捐款12万人民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向西哈努克省红十字会捐款5万人民币用于购买公益物资。
十多年来,西港特区公司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累计向东道国社会投放钱物总价值达128.3万美元,加上“柬中友谊公益志愿者联盟”和员工个人的捐献,总值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四) 力行绿色发展
西港特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开发与生态并举,维护绿色环境。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维护生态环境、原有的植被和水资源,逐步推进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建设与环保并举,打造绿色产业园区。在前几年污水处理尚未达标的情况下,坚决禁止产生污染源的重、化工企业入区。在园区建设雨、污分流排放管渠,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维护周边水源的生态安全。现在,西港特区已建设了柬埔寨最大的标准污水处理厂,确保园区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保护环境,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五、发展愿景
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要求,西港特区将依托已经建立的“一带一路”中柬务实合作样板园区的战略价值,充分利用西港特区左临国际空港,右临国际海港的优势,力争打造一个集国际港区服务、旅游综合服务、城市商务中央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包容、和谐的产业新高地、城市新中心。
(一) 产业配套化
制衣、制鞋加工业是柬埔寨的主要工业,且其主要经营模式是“两头在外”,重、化工等基础工业几乎空白,民族工业配套能力较弱。引进高端产业尚缺乏科研、技术、人才支撑。因此,西港特区产业新高地的打造,不能脱离实际一味追求时髦的“高、精、尖”,而应与东道国的发展阶段相匹配,重点在拉长产业前、后道配套这个短板做文章。一是继续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跟进为抓手,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夯实实业基础;二是引导某个产业抱团在园区内集聚成一定规模,吸引配套企业跟进,形成集聚效应;三是着眼全柬埔寨,发展为整个国家支柱产业大配套的产业。如制衣业,保守估计柬埔寨有数以千计的服装加工厂,而柬埔寨只有1600万人口,且人们常年只需短打单衣,加工的成衣基本上都是出口,而面辅料都要依赖进口,通过相应配套产业的发展能提升国产化程度和一般贸易比重,对东道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拉动作用将更大,园区的地位也将更高。
(二) 运营国际化
目前,入驻西港特区的165家企业中有87%是中资企业,但西港特区本质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经济特区。因此,西港特区将努力提升国际化程度。一是要不断提升国际化理念,从国际化战略高度认识国际化的重要意义,策划园区的整体运营环境要素;二是要加大面向全球招商引资,加强对美、德、法、日等国家的招商力度,扩大投资企业来源国别(地区);三是国际化的园区需要国际人才的支撑,除了引进中、柬两国人才之外,还要积极引入第三国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推进人才国际化。
(三) 产城一体化
第一,城市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要靠城市来依托,产业工人既要立业,也需安身,所以西港特区自身发展客观需要配套新功能。一方面西港特区现有165家企业,近3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人们已经基本度过了先从业,求温饱的阶段,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然要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另一方面,远期规划达到300家企业,要满足8万—10万人口的工作生活需求。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资本相继进入柬埔寨,包括产业园区在内的各类投资项目纷纷落地,西港特区的领先优势逐步被追赶。第三,西港商旅业的快速发展对西港特区带来了建设城市新中心的新商机和多点盈利新途径。打造新城可实现从单一制造业向二三产并举、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单点盈利向多渠道盈利的三大转型。第四,西港特区的土地存量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与人口优势和品牌优势等先发优势给新城开发积累了坚实基础。
产城一体化的建设,将分两个阶段实施,2023年前建成1平方千米新城核心区,2028年前扩建1.2平方千米辐射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东盟国际办公楼、国际公寓为代表的高端楼宇地产,以商旅服务中心、五星酒店为代表 的商业酒店群,以建材商贸市场、综合商业中心、社区邻里中心和成建制医院为代表的生活商业广场,以会议展览中心、会展商务酒店为代表的国际会展中心,以西港餐饮休闲街、东盟特色商品街、高棉文旅商业街为代表的风情商业街区和以柬中友谊理工学院、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区,使西港特区成为西哈努克省和柬埔寨辐射东盟、面向世界的靓丽国际窗口。
(四) 合作广泛化
俗话说,只有专业才能卓越。城镇化建设远远超出单一制造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内容,所以西港特区公司将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商、运营商开展广泛合作,采取“总开发商+产业投资商+专业运营商”的模式来建设国际新城,走与各类国际品牌和优质资源的相关产业投资商、专业运营商合作共赢之路。在整体规划框架内以市场经济的机制吸引服务产业的投资商参与投资建设,吸引相关专业运营商运营市政功能设施和二、三产业。合作方式可以采取投资商直投进行二级开发、与西港特区公司合资参股开发,或者西港特 区公司通过土地出让,净值退出,由项目方独立进行二级开发等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和合作运营,使西港特区的开发深度和影响力得到裂变式发展,同时也使西港特区公司的经营方式由出租房地产的单一经营变为多种经营、多点盈利。
(五) 资本市场化
西港特区项目资金来源一是实收资本,即投资股本,二是银行贷款。西港特区的后续开发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必须解决资金瓶颈。建设主体几年前就确定了“自主资本”的战略目标,走资本市场化的道路盘活资产,在上市融资融得建设资金的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西港特区公司的规范化经营和现代化、国际化管理。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时机日趋成熟。2019年正式启动了西港特区公司首先在柬埔寨上市的工作,目前已通过证券机构的初步评估,选定的券商介入,进入尽职调查阶段。接下来,打算在香港证交所上市。
回顾十多年的发展史,西港特区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创业岁月,走过了最崎岖的基础建设阶段,但要真正建成产业兴旺、社会繁荣的国际化、绿色化的园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坚信,在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发展机遇中,通过中柬股东的精诚合作,西港特区一定会建成柬埔寨国际合作的优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