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论断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力重点,标注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新的坐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兴盛,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也只有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才会使得整个民族变得更为强大。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关键就在于代代先辈们创造了熠熠生辉、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这样历史性成就,源于我们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同时,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所必需的思想基础与决定性因素,要求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还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集中展示出中国精神,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强基固本工程,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在人们心里播下积极健康向上的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必须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还需要我们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坚实有力的举措,驰而不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持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