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年的祥和。面对疫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勇担使命,派出医疗队逆行武汉,贡献了中医方案、中医智慧和中医力量;在吉林、舒兰疫情期间,贡献了中医药防疫“吉林舒兰模式”……
面对疫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始终冲锋在前,英勇无畏。同时,也收获了多项荣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抗疫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获评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长江学者;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这些贡献与成绩,与医院多年来着力落实“人才强院”战略、潜心人才队伍建设密不可分。
传承历史积淀探寻特色发展
自1958年建院之初,医院就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发挥专科特长,提升综合实力”的办院方针,集结了当时吉林、长春两地中医名宿,有吉林省著名中医王海滨、内儿著名中医云鹏,还有素有“小胡仙”之名的著名中医胡永胜,及中医大家赵太伯、刘冠军,他们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将吉林中医药精萃传承发展至今。
医院已故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任继学教授是我国中医急诊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破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引领医院脑病学科成为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卫健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承担着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项目;国医大师刘柏龄提出“治肾亦即治骨”学术思想,独创“二步十法”“三步八法”“二补一健一通法”等手法及院内制剂治疗骨伤科疾病,创立的天池伤科流派成为东北地区骨伤流派的代表;国医大师王烈是我国儿科领域唯一一位国医大师,他创新提出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哮咳”和“闻声辨咳一指诊法”等学术理论诊治小儿疾病,在儿科处于领军地位。3位国医大师引领着医院三大龙头学科的发展,更成为医院学科建设的旗帜。
几十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急症学、儿科学、骨伤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脑病、心病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紫癜、肺炎闻名全国,骨伤骨病诊疗、脊柱矫形、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面有中医独特疗法。在中医药治疗肺病、糖尿病、肾病、肝脾胃病等方面疗效显著,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天池伤科得到有序传承。
目前医院共研制出94个院内制剂,获得患者好评,其中36个院内制剂在省内医院集团及医联体中流通使用。“非典”时期任继学教授研制的“扶正除疫颗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檀教授研制的“除湿散寒颗粒”均取得较好疗效。
落实人才强院战略蓄积新动能
多年来,医院不断加速人才培养与引进,着力盘活人才资源,切实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破除四唯,侧重向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学科倾斜,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来院工作的优秀和急需紧缺人才可享受年薪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基金。
为了培养人才,医院先后派出多名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以及管理团队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学习研修,并成功开展与国外医学专家引智合作项目;邀请国内知名医院的学者专家来院讲学;鼓励并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展示成果,了解国际发展方向和动态……“对于现在的青年医生来说,三年五年打基础,十年八年见成效。”国家级名中医、医院终身教授刘铁军说,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技术精湛的医疗人才队伍。
目前,医院人才规模不断扩大,高端人才优势明显,现有博士导师35名,硕士导师135名。培养和造就了6位长白山学者、5位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4位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3位国医大师、2位全国名中医、1位长江学者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了全国优才、长白山学者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骨干。
目前,在一代又一代大师名家的努力下,医院已建成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重点研究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37个,主持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
发挥中医优势特色筑牢学科基础
在龙头学科的带动和引领下,医院做强优势学科,做精特色学科,优化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学科布局,形成了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学科生态集群。
医院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思路,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科研模式,采用多种现代研究方法开展包括文献、临床、基础、新药开发、标准等系列研究,构建了医研协同发展的多面体。牵头中医药替代抗生素、人参产业关键技术和大健康产品开发等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今年,首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亮出成绩单,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全国533家中医(综合)医院中位列第12,名列吉林省第1名、东北地区第1名。10年来,医院门诊量由109万人次增加到21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