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外国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考量。
24日,在庆祝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我校举办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层论坛。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聚焦新亚欧大陆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分享宝贵观点。海内外校友、师生员工、社会友好人士在线收看大会直播。
此次高层论坛是建校70周年的重头戏,也是学校践行学术校庆的宗旨,扎实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建设的重要体现,他期待在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的指导下,借助中外人文交流的东风,推动“一带一路”这艘巨轮,放眼世界,扬帆远航。
当今时代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协作,加强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合作恰逢其时。相信这次论坛将会对各国教育交流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大会现场,中国—中东欧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以在中东欧国家的工作经验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加强人文交流要把握好“广”字,丰富人文内涵和形式;要强化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突出创新意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人文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人文交流与传媒互动,讲好各国特色历史文化好故事,激发双方合作意愿,增进合作互信。”霍玉珍表示,加强旅游与文化的互补,要聚焦“实”字,让人民有更多的切身实际体验;加强健康卫生与人文交流,要实现一个“融”字,在当今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各国交流与合作;教育与文化依存共生,通过成立教育部高校联合会,推进中国与各国教育学历互认,双方开设各种语言等方式,为满足各领域合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撑。
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原主任孙树忠通过实例证明“一带一路”建设中还需要在民间交流上做大量工作,而这项工作中要对不同文化价值观有深刻理解。 “我们在掌握好国际人文交流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深层次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工作习惯、性格特征、政治、经济、社会等。”孙树忠表示,作为国际人文交流人才,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交流技术和公共外交,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互学互鉴,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层论坛是我校校庆学术活动之一。聚焦中外人文交流及其研究,有利于发挥学校多语种、跨学科的比较优势,也有助于为学校服务社会提供一个重要的抓手。
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我校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还打造了一批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智库平台。鉴于学校在特色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学校被推举为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不仅如此,学校还于2018年9月与重庆市政府共建了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非通用语学院,计划到今年为止,新设8个非通用语专业,实现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语种基本覆盖,打造西部领先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智库研究、语言服务、文献资料、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