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高度关注技术创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引领,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际上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势头加剧,单边主义上升,这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就要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内来看,“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因此,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良好创新生态,积极推进创新发展。
强化高位统筹和制度先行,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谋划和督促落实。健全科技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全面发挥科技智库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发展需求分析,为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构建大科技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分工合力,注重发挥各部门职责和作用,建立政府部门和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常态化联系机制,实行定期会商制度,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探索研究开发、财税、人才、配套、推广等方面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建立区域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对现有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深化科研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的科研设施管理和使用平台,从顶层设计到常态化政策制定执行,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领域的治理和服务效能。
加快关键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引导传统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培育科技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科技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为中坚、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为支撑的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开放式创新,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能有效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创新元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原创能力,依托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争取集聚国内和省内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重点领域和基础学科的发展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探索与研究。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年度科技计划,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需求,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绘制重点领域技术图谱。着力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专利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引导企业在重点领域积累和储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依法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提高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
加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着力增强创新的软实力。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模式,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精心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推进市场化引进人才的机制和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引进力度,健全服务保障协调和统计分析研判机制,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为引进人才提供便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推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高层次技术专家库、重点岗位人才需求库,同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财务自主支配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坚持延续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鼓励采取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对重要技术人员实施激励,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