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期间,走进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当了解到该学院是全国第一家独立设置的致力于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干部的培训机构时,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对路的,就是要坚持‘干而论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总书记对“干而论道”的肯定,是对基层探索的最大鼓励。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践观点,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坚持干而论道。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现在,它被引申为一件事情最后的关键性一步,强调的是基层工作的落实落位落到底。实践中,不论上级制定的政策多么合理有效,只有基层切实执行,作用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只有走好“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解决一些惠民政策“喊在嘴上”“走在路上”、落实不到群众身上的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不论我们在社会治理上想了多少招法、用了多少力气,只有切实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织牢织密基层治理网,才能更好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回顾宽城区近年来的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充满着群众智慧、凝结着百姓创造。“居民就是我亲人”,这不仅是吴亚琴“干”的出发点,也是她“论”的落脚点;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讲的是群众身边事、授课者是百姓身边人、听课人是“最后一公里”上的实践者,所以招法最实在、解难最对路,受教者学懂了就好使、拿回去就能用;欣园街道五星村党委书记杜一宝弃商当村官,10年间带领村民把集体资产从70万元发展到5亿元,把“先富带后富”生动地解读在“城中村”的发展上,把失地农民就业、上楼村民治理“干”成了五星样本;“三长联动”的“友谊模式”更是“干”出了弃管小区“谁来治”“怎么治”的末端治理答案,“论”出了基层自治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论”出了群众自治的力量来源、法治保障和“乡贤助力”理念。在实干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更加明确了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群众是主体、民生是根本、实干是关键,寻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合适招法和最佳实效,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干而论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干而论道,要树立“干字当头”意识,也要在实践中坚持总结提升。基层工作繁杂琐碎,“最后一公里”恰恰是实践全链条上最生动、最鲜活、最丰富的部分。面对推进工作时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树立“干字当头”意识,坐而论道、只“论”不“干”,各项工作不能有效推进,群众不会答应,工作更不允许。同时,只“干”不“论”也不行,没有“论”的过程,就不会有解决问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样的政策,有的地方容易接受,有的地方不容易接受,这与基层干部对政策解读的水平高低息息相关;如果一味蛮干,就可能引起群众的不理解,以至于“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基层工作需要且干且论、干中有论,把“为谁干”讲清楚,把百姓的思想做通,把群众的情绪理顺,把干事的热情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千军万马奔小康的良好局面。当然,各地情况和遇到的难题会有不同,这就更需要“干”而有“论”,把上级制定的政策变成基层行动,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基层的行动完善政策、发展政策、创新政策,在“最后一公里”上不断提高“论”的能力和成效,在“干”中持续提升工作水平,把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办得更好、更顺畅、更高效。
坚持干而论道,要把“干”的着力点与“论”的出发点统一起来。对于基层工作来说,把政策解读好、落实好,把工作干扎实、落到位,是重要的“干而论道”。当前,抓机遇、谋发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需要在政策的普遍性与基层的特殊性之间找到一条合适路径。路径找得好,干与论结合得就好。要把干的过程与论的过程统一起来,“干”是“论”的基础,“论”是“干”的灵魂。搞人居环境整治、抓助企稳岗、推项目落地,不单单是任务需要,还是在用我们党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干”的成效与“论”的结果统一起来。近几年来,宽城区抓“城市伤痕”修复、精细化治理,城市面貌变化很大,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同时百姓还有一些烦心事、操心事、闹心事亟待我们解决,做基层工作就要坚持“抓大不放小”,既要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力求打通“最后一公里”,又要让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凝聚起来,自觉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把基层这些生动实践上升为理论认知,考验基层干群的智慧和能力。一条条小经验、小道理不断地从“最后一公里”上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小康社会理论长河中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