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留下了殷殷嘱托:“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2015年冬天,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吉林人民立下愚公志,擂响了攻坚的战鼓。
5年弹指一挥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坚韧不拔的吉林人民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发起一次次的冲锋。如今,在我省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全景画卷之上,幸福的底色深厚绵长,“一个也不能少”的故事精彩呈现。
——截至2019年末,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至1006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
——在2019年度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位列第一档;
——全省14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目前剩余未脱贫人口也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一座座村庄美丽如画,一幢幢新居星罗棋布,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张张面孔笑意盈盈……吉林人的小康,不再是梦。
精准发力——瞄准扶贫之靶
“这牛我明年再多养几头,何止是脱贫?我看都达到小康了。”正午阳光灿烂,杨玉成笑得合不上嘴。
杨玉成是柳河县罗通山镇自立村的脱贫户。他年近六旬,打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老两口带着一个肢体二级残疾的儿子,当年穷得叮当响。现如今,牛棚里的牛养得膘肥体壮,再加上村里的产业分红,杨玉成彻底甩掉了穷帽子。“一年几万元的收入,过去我是想都不敢想。”他说,“全靠党的扶贫政策好!”
如何迅速让贫困户摆脱贫困,不愁吃不愁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我省脱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回忆过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元东感慨颇深:“当年村里没有任何产业。村民思想保守,能力有限,想要摘掉贫困的帽子太难。”
攻坚战打响后,第一书记韩宝宁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思路。“村内有草场,村外有大山,资源丰富。一些村民还有养牛和制作米酒的经验。大家一琢磨,一是靠山吃山,二是从强项入手,先干起来再说。”2016至2018年,明东村协调争取资金700多万元,实施了养牛、米酒、红峰食品、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比2015年翻了5倍。
精准的施策,来自精心的部署。
2016年1月,我省打响了脱贫攻坚第一战,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帮扶活动启动,10万余名干部走进全省所有贫困村对接扶贫任务,落实脱贫计划。不撒胡椒面,扶贫有准头。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
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我省将全省贫困人口、贫困村、重点县的数据,全部录入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联网运行,有的放矢。同时,将扶贫从“点”扩大到“面”,瞄准西部大兴安岭南麓和东部老少边穷两个片区,增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方贫瘠的土地,萌发出新的生机。
“原来家里两间土坯房住了40多年,一到下雨天,村干部就劝我们出去住。为啥?怕房子塌了呗!”大安市汉书村村民田起龙告诉记者,“后来,政府给我盖了大瓦房,不仅房子亮堂了,这心里呀,更亮堂!”
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059元,大幅度超出脱贫标准,脱贫人口已占了绝大多数;在中西部地区第一个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控辍保学措施全面落实;县乡村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一事一议“五道防线”全面夯实,住院、慢病门诊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和80%;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为实现其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省将居住在深山、高寒山区、荒漠化区、地质灾害和地方病多发等地区人口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截至目前,全省1.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实现了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造血”扶贫——扭住扶贫之根
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能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富起来才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法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这些常挂在我省扶贫干部嘴上的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这就是我们的‘聚宝盆’——小米加工厂。”镇赉县建平乡三合村第一书记刘健指着村头一栋漂亮的彩钢房,底气十足地说。
十足的底气源于好的收成。待走进厂院,村委会主任贾红光从厂房里迎出来,声音洪亮:“从2018年到现在,卖了7万多斤小米,收入35万多元。”
谋划产业项目,我省广大乡村地区多从老本行“种植、养殖业”上下手,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几年过去,汪清黑木耳、龙井延黄牛、安图蜂蜜、通榆豐小米、镇赉大米等扶贫产品已名扬四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收效甚好的光伏产业在我省多地也都有覆盖。
在汪清县百草沟镇牡丹池村村民吴应泽家后身,山中掩映着由一块块光伏发电板组成的“蓝色海洋”。光伏板下盖大棚,承包大棚搞蔬菜基地,一地两用,让老吴收获颇丰。“租我们土地建光伏板,我可以领租金;光伏板建设过程中,打桩、刨坑,雇我们打零工,一人一天200元;年底时,还能有光伏发电的补助。”吴应泽喜不自胜。
光伏产业让阳光变“金子”,百姓屋顶成了“聚宝盆”。
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村民在致富路上奔跑的,还有乾安县赞字乡的敢字村。
敢字村过去穷,穷在了“不敢”上,啥也不敢干,甚至想都不敢想。如今,包保干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唠家常、摸心思、摆项目,敢字村现在是“敢”字当头。肥猪满圈、肉羊成群,成了这里的新气象。一张张精准脱贫的菜单,让这个沙土地居多、气候干旱少雨的贫困村,有了自己挣钱的门道。一个个既绿色又特色的种养殖产业逐步成型,“一村一品”“绿色新名片”这些新名词,老乡们现在叫得可溜了。
特色农产品种植、光伏产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电子商务……为了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我省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先后总结推广了几十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到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聚焦重点——攻克扶贫之坚
白城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区,这片山区与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老牌贫困区”一道,在2012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15年底白城市贫困发生率16.9%,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占全省的28.7%,所辖5个县市区中3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是省定贫困县。
现如今,查阅我省对外发布的消息可见:2019年4月28日,镇赉县公告退出;2019年8月16日,洮南市公告退出;2020年4月11日,大安市、通榆县、洮北区公告退出……白城市5个贫困县至此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
除了白城,我省另一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还有延边州。作为我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延边州共有5个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省定贫困县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829人。
现如今,翻开延边的脱贫战绩簿可见:延边州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三年进入吉林省“好”的档次;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和图们市全部摘帽,30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43个)全部出列。
两个主战场脱贫工作成绩斐然,源于我省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
响鼓重锤,砸得准、砸得实。
——每年从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中单独切出一块,并安排新增一般债券资金,定向投入2个深度贫困县、150个深度贫困村。
——大力推动深度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县发放精准扶贫贷款、扶贫再贷款,支持深度贫困县开展跨省土地增减挂钩试点。
——实行收入水平、保障对象、保障待遇、民生底线“四兜”,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实现脱贫人口实施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2020年人均低保水平达4372元,同比提高8%。
——加强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从5000元下调至3000元,报销比例比普通人群提高5个百分点,并取消当年封顶线。强化贫困慢病患者分类管理,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开展贫困患者大病救治,对行动不便的送医入户。
——为贫困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托养服务,发放困难生活和护理补贴,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代缴基本养老金,在全国率先完成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创新开展了贫困老年人补贴。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正是脱贫攻坚战夺取最后胜利的总攻收官阶段。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坚韧不拔的吉林人民将坚定必胜信心,保持决战姿态,确保交上一份高质量脱贫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