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中秋,请明月代问候

   2020-09-27 吉林日报660
导读

2020年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可今年的中秋节有点特别:它与国庆节出现在同一天!中秋国庆“喜相逢”,这种现象,史不多见。按历法说,阴历和阳历重合一次,除少部分年份,一般得需19年的时间,而上一次重合是2001年,下一次重合将在2031年出现。天行有常,岁月静好,唯有放慢匆匆的脚

2020年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可今年的中秋节有点特别:它与国庆节出现在同一天!中秋国庆“喜相逢”,这种现象,史不多见。按历法说,阴历和阳历重合一次,除少部分年份,一般得需19年的时间,而上一次重合是2001年,下一次重合将在2031年出现。天行有常,岁月静好,唯有放慢匆匆的脚步,去切切实实地感受它。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若论中秋节的来历及沿革,有句话可以概括: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初,盛行于宋朝。史载,上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此外,还有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一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心情,农民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两汉、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唐诗中咏月的名篇俯拾皆是。自此,中秋节在我国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北宋时期,把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至若明清两朝,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初刊于光绪三十二年、作者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对当时京师人过中秋之盛况有备细的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由此可见,中秋一节历经百代,为天下苍生黎庶所重视。

我国中秋节庆活动中的诸多传统习俗,始终代代相传。

丰富多彩的喜庆活动,为中秋佳节不断注添文化意蕴,使之备增无限魅力。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喜庆队伍中来。

民间围绕中秋而世代传诵的美丽神话故事和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使每个华夏子孙都能幸福地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广博大。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法定假日,规定休假一天,家家团圆,户户笙歌,“花好月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一轮明月,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把家人团聚、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更是看得极其珍贵。这是吾国吾民朴素而虔诚的情感。而中秋节正是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美好祈望。

团圆,是中秋节永恒不变的主题。

冰轮高悬,清风爽至。在这宁静的夜晚,九州同天,空气里氤氲着穿越古今的思念。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一咏月词的小序,凝练仅17字,却把人类至纯情感带入高天云霓。

944年前,农历丙辰年那个著名的中秋节,东坡先生遥对明月,开怀畅饮,思绪沉沉,想起了千里之外的胞弟苏辙(子由),于是,举杯邀月,一杯接着一杯,整整喝了一夜。终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大醉”中,先生借着月光,运腕挥毫,写下了那震古烁今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字字含情,句句入骨,深切表达了对骨肉兄弟的思念之情。斯时,东坡先生的父母、妻子都已亡故,亲人中只剩下远在他乡任职而难以团聚的弟弟苏辙。据《宋史·苏辙传》所记,苏轼与弟弟感情笃深,非同一般。“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艾,近古罕有。”像这样感情笃深的兄弟,团圆之节不能团圆,自然会倍加思念和伤感。所有这些,就化作了诗人的对月咏叹。亦从此,诗人为后世留下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句。古往今来,中秋吟月抒怀之作所见多多,唯有苏轼这中秋词近千年来广为传诵,久负盛誉。难怪南宋学者胡仔在其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集中,作如是定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好一个“余词尽废”!难道不是吗?遍览古今中秋吟月抒怀之作,谁人能出东坡之右?

对中秋的企盼,对团圆的渴望,是天下苍生的共情。

是的,人生自古伤别离。骨肉分离,是人类情感中的至痛。由此,人们对别离的感受也刻骨铭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东坡先生写给亡妻王弗的悼亡诗,凄楚哀怨,痛彻肺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沉郁哀婉,感人至深。还有,陆放翁的《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倾诉离愁别恨的典范之作。这些诗词或悼亡,或惜别,但都有一种祈望和寄托,那就是盼望与亲人久别重逢和骨肉团圆,表达了人类对亲情、友情、乡情的无比珍视。

中秋,承载着对于团圆的殷切期盼。是时候千里归来,与家人团聚,共赏一片澄澈月光。此刻,耳畔仿佛响起了巫启贤演唱的那《团圆》:“全世界,心相连,用爱围一个大圈圈。梦就算,再遥远,心里有家就会团圆。”

节日,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历经岁月的变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中秋节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百花园中,则是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

人们对节日的文化感受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综合起来看,节日中人的文化感受不外有这样几个方面:归家感与亲情感,历史感与尊严感,狂欢感与参与感。这些感受,既来自于个人在传统社会中日常生活经验,也在节日具体的活动中得到了与身体记忆密切联系的强化、自省与升华。在节日中,人们尽情地、切身地感受着家的温暖、亲人的爱,感受着实实在在的个体自我的存在,感受着欢天喜地、歌之舞之的情绪释放。

中秋节,家庭团圆,骨肉团聚,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与天地和谐的主题。

在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有对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由天上月的团圆而唤起地上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蹁跹翻涌。无论在地球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庚子中秋,注定会是月色如银,升平气象,我将在无尽的遐思中感受着你。

月满西楼。亲人、朋友、同胞:千万里,我牵挂着你,请明月代问候!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吉林日报原创作品,作者: 吉林日报。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979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4000085670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4000085670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