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高楠
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农业大省吉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北纬41度至46度之间,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但长期以来,吉林大米香而不响,陷入要么卖散米,要么被知名品牌收购贴牌出售的窘境。
“五常与榆树仅一条拉林河之隔,同为产粮大市,为什么五常大米忙着打假,榆树大米却卖不上好价?”这是吉林榆树人心中解不开的疙瘩,也是吉林大米的不甘心。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2013年起,吉林省重新审视稻米资源禀赋,实施健康米工程;2014年,榆树市组团到五常市学习考察,进一步找到了症结:五常“稻花香二号”占种植面积的60%,而榆树标准化种植不到10%;五常国家级名牌有5个,榆树有加工企业70家,产能5万吨以上的只有1家……
以推进大米品牌建设为抓手,2016年,吉林省粮食部门优选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统一使用“吉林大米”LOGO;通过与市场精准对接,创新营销模式,吉林大米实现了从好米到名米的战略升级。中高端产品量价齐增,不愁卖甚至不够卖,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创造了国内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快速崛起的吉林速度。
吉米之急:好米卖不上好价
长白山绵延,松花江横穿,黑土地沃野千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得天厚的水稻生产条件成就了吉林大米的优良品质。
吉林大米好吃在哪里?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周广春介绍:润、软、弹、滑、甜,唇齿留余芳。“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会中,吉林省的6个粳稻品种全部获得金奖。吉粳816更是获得两届金奖的粳稻品种。”周广春说。
但很长一段时间,吉林大米的好口感并没有换来好口碑。在全国各大超市很难看到吉林大米的身影。人们说起东北大米,南有盘锦,北有五常,夹在中间,自然条件、品种、品质丝毫不差的吉林大米只能干着急。
吉林省是全国优质粳稻主产区,全省粳稻种植面积约1300万亩,水稻常年产量120亿斤以上,每年有80亿斤大米流向市场,其中一半销往省外。如此巨大的销量背后,吉林大米却陷入价位不高、叫不响的窘迫局面,资源优势没能转化成产业优势,品质优势也没有变成效益优势。
业内人士回忆,早在2001年,黑龙江五常大米就开始有意识地整合稻米资源及品牌。吉林稻米加工企业当时仍处于无序混战状态,品牌小而杂。据统计,当时吉林省内大米品牌多达900多个。
2014年,榆树市组团到五常学习考察,大开眼界:五常国家级名牌有5个,“五常大米”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大米企业共注册商标500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5个。由于品种优良,水稻生长期长,加工营销环节的宣传包装得力,五常大米每公顷收入比榆树大米多出5000元,榆树农民仅此一项就少收入5.5亿元。
吉米之机:粮食也要打品牌
2013年起,吉林省重新审视稻米资源禀赋,实施“健康米”工程,树立品牌化、精品化的生产理念,推进大米品牌建设。根据东部火山岩土、西部弱碱土、中部松花江流域特有的生态环境特点,用地理标志品牌整合企业品牌,形成吉林特色的大米标志品牌。
2015年7月16日,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设进程中闪光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稻田里,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吉林大米要想“走出去”,品牌整合绕不开。2016年9月,吉林省粮食部门优选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吉林大米产业联盟,联盟企业统一使用“吉林大米”LOGO,用“吉林大米”的大品牌统领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聚合企业品牌。
目前,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已由初的7家发展到69家。联盟企业自主承建的吉林大米直营店发展到180多家,商超专柜600多个,遍布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主销区。“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路场有牌、网络有名”,“吉林大米”频繁露脸。
如今,吉林大米已入驻北京粮食集团在京18个商超系统中的千余家门店;吉浙两省22个城市以米结缘,结成对子,实现两省对口务实合作……
6月18日,由吉林、福建两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同主办的2020年吉林大米福建云推介活动启幕,吸引超过100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光东村还通过“吉田认购”新模式,将吉林大米从田间直供到消费者餐桌。“吉田认购”是以销定产的重要手段,消费者下单认购后,专属农户按合同约定,生态种植、低温储藏,保证大米新鲜营养。从10月起,每月为消费者快递一份现磨鲜米。该村近两年向浙江宁波鄞州区推广了1.4万块专属稻田,销售额累计超过1400万元。
从直营店到电商平台、到产销直通、再到“吉田认购”,吉林大米品牌战略升级体现了与市场的精准对接,营销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吉米之冀:稻香引回新农人
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目前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1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其中特优品种占20%以上;中高端大米产量翻了一番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近段时间,吉林省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文斌的电话格外忙碌,“每天都有想要加入大米产业联盟的企业邀请我们去实地考察。”杨文斌清晰记得,联盟刚成立时,带着各地大米企业组团赴外地参加展会,各企业都不情愿将产品印上“吉林大米”的LOGO,担心影响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如今,大米企业纷纷毛遂自荐要加入“吉林大米”阵营。作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的发起成员之一,松江佰顺米业的区域品牌“德惠小町”已经进入上海地区的3000余家连锁商超、便利店。
毕业于南开大学的80后青年王荷,2014年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工作,回到家乡吉林省洮南市,创办了合作社。从有机种植、手工挑米到精深加工、品牌经营,从5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自己的水稻育苗基地。如今,公司生产的“洮宝”大米品牌已经入驻上海高端商超,与日本的越光米同场竞卖,2公斤装的寒地稻香米已经卖到了169元。
6年前,当蔡雪得知家乡舒兰市启动舒兰大米品牌工程计划后,毅然从上海辞职返乡创业,与50多户农民共同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每户社员年均增收5000多元。
基层干部们说,“一批新农人在吉林大米品牌打造中回归乡土,彰显出农业的大有可为。他们的回归与传统农人和农耕方式理念相碰撞,激发提升了吉林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