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告》,当前已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11个专项规划指南,推动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区、市)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或行动纲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制造业稳步向好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为全国GDP实现6.7%的增速奠定了坚实基础。”苗圩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他强调,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个,2016年,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新突破。《报告》指出,一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促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三是补齐实物产品质量短板。
苗圩介绍,通过成立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细化落实行动方案,开展专项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钢产能6500万吨以上和煤炭产能2.9亿吨以上,超额保质完成了年度目标,职工安置总体平稳有序,奖补资金拨付基本到位。此外,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门”“天花板”等各种隐性壁垒。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双创”平台。
此外,根据《报告》,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新动能培育也取得新进展。其中,智能制造水平扎实提升,《报告》显示,经初步摸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报告》指出,通过完善技改升级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工业领域、不断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打开制造业“走出去”新局面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了新成效。
苗圩介绍,比如印发《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又如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转变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多重挑战。”苗圩说,能否顺利实施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使制造业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业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更高层次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作为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型转变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苗圩说。
对于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报告》围绕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列出了工作内容。
根据《报告》,在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方面,一是要提振有效投资。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下决心采取综合性政策举措,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激发企业投资活力。二是降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涉企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落实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探索新的制造业投融资方式。四是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分业施策,统筹“走出去”与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动态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和有关目录。
在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方面,《报告》指出,一是深入推进去产能;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三是全面提高消费品质量;四是优化生产力合理布局。
在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报告》明确,一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四是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
在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方面,《报告》要求,一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二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四是着力提升工业信息安全水平。
“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小胜为大胜。”苗圩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