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深圳)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8-9日在深圳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出席并发言。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情况愈发严重,有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的经济利润80%是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只有20%。但黄群慧指出,也不能完全将脱实向虚归结于房地产这些金融体制。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制造业没有转型升级到可以让投资者来赚钱的地步,那就肯定吸引不了资本。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群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我今天特别汇报的题目叫“以智能制造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因为这个分论坛是探讨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我想把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我们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这里做一个结合,我们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智能制造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包括世界发展的趋势,同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是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所以把两个结合起来。由于时间问题,中间有关智能技术方面的内容谈得快一点,因为后面的演讲嘉宾大多从企业界、技术界有探讨,我主要从经济角度跟大家做一点汇报。
因为2016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强调中国经济是缓中趋稳、稳中趋好,总体判断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矛盾包括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集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谈到内生动力不足和矛盾、突出问题,这里着重谈一经济问题。因为从去年到今年大家谈了很多关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其实我们经济中出现了一些重大的结构性失衡,我这里归纳了几个方面:先是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的失衡,同时,也有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失衡。
这里有一些数据,从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来看,至少整体2016年投资增长速度是8.1%,总体是下滑趋势。我们看一看对外直接投资,其实是高速增长的。2016年基本上同比增长了44.1%,其中制造业对外投资增长高达116.7%的增速。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2016年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也就是吸引外商投资的,这个也在增长,但是逆差很大,而且尤其是我们吸引的制造业投资比上年是负6.1%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吸引制造业的外资是下降的。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在增长,吸引外资在制造业方面是下降的。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不需要外资?现在不是这样,而是我们的制造业有待转型升级,还没有达到我们需要的转型升级的相应阶段。
另外一点,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失衡。2016年国有投资增长18.7%,民间投资增长了3.1%。尤其是我们知道,民间投资对于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民间投资都是投资在制造业,这种下滑反映了我们制造业有下滑的趋势。而且,我们的国有占比越来越多,尤其是在2015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国有企业工业资产总之的比重,从2014年38.81上升到2015年38.83%,结束了20年下降,资产收益率下降到2.9%。这反映了我们有一些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或者结构失衡的风险。
这个判断恰恰是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的失衡,包括实体经济占GDP比例从2011年71.5%下降到2015年66.1%,金融业占GDP比例已经上升到8.4%,2015年和2016年都是8.4%。要知道,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金融业占GDP不过7.6%。我们发行的M2是GDP倍数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意味着发的钱很多,但是很多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我们知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从获利角度也是很说明问题的趋势,金融板块利润超过所有上市公司利润之和,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上市公司。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的经济利润80%是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只有20%,这些都说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性的失衡。
这种说法,我认为除了金融体制有问题,但是不能完全归结于房地产这些金融体制。其实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制造业没有转型升级到可以让投资来赚钱的地步。这个地步没有到的话,相应的,肯定吸引不了很多资本。
如果我们放到更高经济学视角来看,其实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能够决定我们是否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井。当天经济发展阶段,我们测评已经到工业化后期。我们总说中国工业化到了中后期,其实2012年我们准确测评已经到工业化后期,类似于我们的经济新常态一样,工业化后期的这个阶段,恰恰是我们需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因为我们知道,工业化中期是大化工发展时期,到后期恰恰是精密型的制造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是,如果我们从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如果到了工业化后期,你的技术创新没有跟上,实体经济实现不了转型升级,劳动力、潜在生产力都面临下滑趋势。
这种下滑如果不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来实现,相应的需求侧也满足不了,城市化主导的消费结构已经升级了,而制造业供给侧没有办法升级,还是以前的中低端供给侧,整体经济效率就没有办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步入效率始终不能提升的中等收入陷井。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不在于我在这个阶段,而是这个阶段经济效率没有办法稳定持续提升。
包括我们说慢慢工业比重会下降,制造业空心化,包括制造业外移,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下降,服务业效率也在下降,一系列问题都会产生。包括结构方面,我们现在说结构在优化,三次产业占比高,其实三次产业占比高本身只是一个统计指标。关键的是什么?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你的效率在提升,如果三次产业占比高了,但是整体效率没有提升,这就是拟库存化的现象。尤其是制造业,如果不能转型升级,我们就有可能增大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要解决升级的战略,2015年国家推出的“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应该说做了很好的行动规划,当然“中国制造 2025”就是我们本次的主题,其中制造强国的目标就是智能制造,这是主攻方向。这就回到了我的主题,以智能制造来引导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当然,这些内涵就不详细展开了。
我们2011年就专门研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是工业大国,但是不是工业强国,关键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制造强国的规划。于是,国家经过几年研讨,后在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 2025”,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制造强国的规划。这种规划不是五年规划,而是一个长期的规划。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经过这些年的推进,尤其是围绕智能制造推进,包括现在的1+X政策,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有关智能制造本身的界定,后面的专家会谈,我不详细谈了。其实智能制造不用理解的非常狭义,这是非常广义的目标。从技术来看,基础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而且制造不积极是加工环节,已经扩展到全部周期,制造业也不是车间层次,而是制造业全部系统。从目标来看,不仅仅是小批量生产,包括个性化定制等等,是一个整体的制造业的优化目标,是一系列的目标。
智能制造的一个核心,你怎么来实现高效化、优质化、绿色化、网络化、个性化的?这种实现的核心是我们谈到的德国工业4.0的核心,CPS虚拟系统。典型的是工业互联网,其实4.0是非常有利于我们传播的,是一个传播学概念,非常容易接受,但是我认为本质的还是工业互联网。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2.0引领下的新的智能制造的体系。这就是我们经常所理解的智能制造,包括CPS的核心。因为智能制造要实现制造的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连的智能化变革,要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这是从生产到整个生态的四个层次的过程。
我们经济学研究主要关心,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社会经济会发生什么样的趋势变化。其实,智能制造的基础还是社会的基础,主要本质来自于信息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长。慢慢地,我们在整个生产制造、社会经济运行方面,信息或者数据立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投入因素,或者说信息在智能制造驱动下,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甚至将来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是决定现代化水平的稀缺要素。云网端是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是作为制造业整个社会的基础。
智能制造会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一二三四产业会逐渐如何,现在说六次产业化,我们慢慢统计的三次产业的分类意义会越来越淡,关键是三次产业的融合,通过重合本身就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或者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这个基础在于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促进我们说的信息和经济的融合,后三次产业逐渐升级,成为更具高生产率的现代生产体系。
作为这些相应的变化,基础来自什么?从经济学给它什么解释?现在随着社会化、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小微化,包括分工的变化,包括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定制等等,这些技术模式拿经济学来说,只是拓展了范围经济的优势。也就是说,范围经济会成为发展的源泉,以前是规模优势,现在是范围优势。智能制造能够提高效率的根本经济学逻辑,由于数据的流动性提高,基于智能技术,解决了人类社会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问题。在企业内部有了柔性生产,进一步在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产生了平台、共享、众包,当然这背后有很多经济学的分析。
一个基本的问题,智能制造之所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关键是它拓展了范围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衍生工具的使用,使隐性数据显性化,来提升消费者与生产的关系。包括我们的生产管理从大规模流水生产范式向个性化智能制造范式;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简单劳动者的科学管理转向现代知识型员工的人本管理。
作为中国的政策视角,一是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发展新战略,现在我们离智能制造,相比德国这种占在一个方针的制造强国有很大差距。我们以前讲课,很多企业家说,你的工业4.0离我们太远了,终需要开发出一个爆品,一个产品谁都用、谁都买,那个比较现实。在中国来说确实远一点,但是我们要有这种趋势,把握这种趋势。第二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和产品。第三是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第四是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第五是投资方面,像云网端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大投资。第六是产业融合。我们一直提倡,包括“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我们没有说一定把服务业比例提高到多少,现在看来把服务业比例提高多少没有实际含义。现在传统的农业都是和第三产业融合的,这种融合下,统计意义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有多高比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智慧型农村和城市慢慢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
我们一直在提倡一个概念,如果真正要推进智能制造,我们比国外差很多,但是要脚踏实地。这个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智能制造的母工厂。这个母工厂是什么概念?我们借鉴了日本母工厂的做法,日本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个事情,在本土会有一个从初的实验到生产,包括样品试制,包括生产管理的整合,到真正输出服务和产品,是一个全流程的现代核心工厂。这个工厂如果做好了,可以复制到世界各地。其实,我们中国现在缺少一套真正现代的核心工厂或者一个载体,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在各个层面来推进智能制造,在各个系统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载体、一个集合的载体,不同的人怎么集合起来,把各个环节、各个产业链条打通,这是为关键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母工厂。这种母工厂需要集合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甚至是不同组织的所有相关要素,后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这种现代核心工厂,也就是我们说的日本母工厂,应该是我们智能制造的高端产业单元,这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应该推进。
真正的智能制造的本质,或者我们说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根本肯定是“创新”。我们说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有的这些都在于创新。现在我们的创新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是我们的瓶颈。现在主要问题在哪里?一个是制造业的链条中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缝隙或者沟壑,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很多是转化不了的,虽然我们现在申请专利世界排名一个,但是在刚才说的六个环节,制造基础研究、概念制造研究、原型制造、实验室制造、生产条件能力培育、生产效率提升,我们有两个环节缺失。美国人在构建制造网络,在填补这个环节,我们相差比较多。另一个是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性不够,科研院所和高校缺少充分互动,信息充分交流,人才和资金发挥有效流动作用的开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