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南河两岸,一边多是古朴的寺庙,一边多矗立着高楼大厦,在河面上向前眺望,视野里有一种奇妙的古今交融感。泰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既保留着与传统文化的密约,又渴望着与现代化的接轨,在推拉之力中徐徐前行。
尽管如此,自2016年开始,泰国提出了“泰国4.0”战略,想要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发展新阶段。在东盟这片热土上,发展很挤,除了新加坡之外,大部分国家都处在相差不大的发展距离内,想要脱颖而出,也许只能以更本质更到位的创新为武器。就像在曼谷大街小巷上穿梭的摩托车,小而巧,抓住间隙的机会,才能穿过车流,一往无前。
对普密蓬国王的爱戴历久弥新
2016年10月,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去世,享年88岁。他是当今世界在位时间长的君主,经历过19次军事政变,但始终保持立场公正的“终仲裁者”形象,带领泰国人民经历苦难,不断变革。媒体称其广受人民爱戴,在人民心中,普密蓬国王是高领袖和精神支柱,是多次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的人民庇护神。
此前,这一描述只在白纸黑字间读到,未免有些虚幻感。但真正到达泰国后,会发现其毫不夸张。从泰国航空班机上的视频开始,到泰国的大街小巷、湄南河畔,随处可见已逝国王的画像和悼词。大大小小的店铺、工厂、居民楼,几乎隔几步就能看到黑白挽联。特别是在大皇宫外,我们看到了络绎不绝的吊唁队伍,每个人都身着黑衣,几乎可以绕大皇宫一圈。
我原以为“悼念国王”只是因为“政治正确”,但后来听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自发的行为。民众对普密蓬国王的爱戴可见一斑。
先王对泰国人民的影响几乎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泰国发布新的“泰国4.0”战略时,泰国总理巴育将军先提到的是普密蓬国王的“适度经济”哲学理念。巴育解释说,相比西方跨越式的快速经济发展模式,东方模式更注重循序渐进,不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事实上,泰国的GDP增速确实不算快,近年来一直在5%以下,2014年甚至不到1%。即便是声势浩大的“泰国4.0”,也并未提出GDP增速目标,而是强调将继续秉持“适度经济”的理念,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可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种“适度”,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泰国人的不争。泰国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微笑服务随时随地。对于在泰国长期生活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一方面感觉在这里的生活很闲适,追求心灵的宁静;另一方面每每回国,又感慨自己已跟不上时代。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何国内发展一日千里,民众却抱怨多过满足。这样看来,也许我们也该学习学习泰国人的心态了。
堵城曼谷
没有到曼谷之前,一直以为北京就是“堵城”的样本。但在曼谷的短短3天里,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堵车。据这里的人说,曼谷的堵车是从早上6点堵到晚上12点。有个朋友住在曼谷,每天需要4点起床,因为6点之后何时能到公司就成了未知数。我们在当地开会也是如此,基本上每天都要6点多出发,9、10点才能到达目的地。
为什么这么堵?以我外人的眼光看,先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似乎并不理想。曼谷的车道多为3车道,而且道路状况不算好,据当地人说,泰国整体上没有我们概念中的高速公路,其所谓的高速路更像中国的国道。除此之外,当地的公共交通仍有待建设。虽然看起来公交、地铁、轻轨、公交船一应俱全,但各自都比较复杂,尤其公交车,由于语言、站牌等原因,不做功课外国人基本没法乘坐。同时,各种类型的公交系统没有“一卡通”之类的工具来实现无缝衔接换乘。这些都会对外来人口造成困惑,从而使之选择汽车交通。而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密集的外来人口是曼谷的常态。那么多外来人口都选择汽车出行,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曼谷的大街小巷都穿梭着摩托车。我发现,在曼谷,一个地方也许没有汽车停车场,但不会没有摩托车停车场。摩托车停车场是曼谷的标配,且规模都不小。这些摩托车与汽车同路并行,穿梭其间,难免会影响道路交通。
此外,我查阅资料后发现,由于极其优惠的贷款买车政策,泰国的汽车数量也非常庞大,人均拥有约1.5辆车。这么多的车都趴在道路上,很难想象会有一个顺畅的交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