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要靠人才,全国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和委员从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角度建言献策。
职教体系需“革命”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宏伟远景, 10个领域要突破,同时有12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要求相当之高。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10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设立了指标体系。
而制造业的提升需要人才。正如《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方案《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所指出的那样,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
但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等。
以《中国制造2025》中所列的部分十大重点领域为例,按照指南中的数据,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为1050万,到2020年时或存在750万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时人才缺口约950万。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提供的数据,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较大。与日本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占比50%相比,我国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的占比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同时,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
“现在我国整个制造业50%的工人是农民工转岗,转岗不培训、少培训、没有非常先进的培训是个基本问题。由于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劳动大军的主力,其受过的正规教育明显不足,因此要强调职业教育。”周汉民委员表示。
而在周汉民委员看来,从数量看,我国当下的职教院校达13300多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每年毕业超过1000万人,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看,还远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得利钟表董事长梁伟浩也表示,国内职业教育仍呈现较明显的校企对接不紧密的“闭门造车”状态,所输出人才的素养距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正如梁伟浩所说,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特别是当前职教现状来看,虽体量巨大,但机体老化、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其病根主要还是理念和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