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
来自代表委员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说:“海尔现在探索的是一个具有自主产权的平台,把用户的需求和互联工程完全结合到一起,让消费者真正成为一个产销者,全程参与到智能化的体系里来,我相信这是中国的一个机会。”
创新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认为:“这些年物联网没有发展起来,我们当初认为,任何一个物品有ip地址连上网就是智能了。仅仅连上网、数据回传,这没有智能可言。怎么才能智能?要让这些物品和人自由交流,要求有人工智能技术。这样的一种改变会对我能想到的每一种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人工智能研究上,中国并不落后,将来中国一定可以从中获得非常大的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大家谈到的智能制造更多的是从制造端来说事的,机器人、各种传感器,实际上一个企业的整个的过程复杂的就是从需求端,怎么来传导到生产端,智能制造实际上是大数据理念,先说用户需要什么?你得知道需求端需要什么东西,你才能说我生产什么。”
来自基层的声音
洛阳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工人曹祥云称:“我感觉都去国外买这种东西的时候,说明我们基础加工能力有差距,我们要提高加工技术,缩短距离,也许用上10年、20年,我们会比国外还要好。”
从质量到品牌 中国制造如何升级?
来自政府的声音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多中国人到海外购买一些高端的产品;网购的发展,也出现了‘海淘’的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也有崇尚品牌甚至要面子方面的消费需求。针对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我想说一句话,就是国货当自强。这反映出我们在供给端还是发生了问题,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是对中高端的需求还不能满足。”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去年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28%和56%。 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数字,后面有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包括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发展的路径有很多 中国制造如何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制造环节上先应该是绿色的、节能的,咱们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讲,制造的过程中每一辆车大部分的材料是钢铁,这些材料有没有对环境带来污染,是不是制造的工艺是绿色的,比如说在我们车的制造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有可能对社会带来污染的,涂装这种工艺,比如说我们的车的内饰,像皮的座椅或织物的都有染色,这些东西搞不好对空气和水都会带来污染,所以在这些制造环节上也要实行绿色的工艺,尽可能地减少排放。”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郑惠强说:“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出现过剩、高端技术产品相当匮乏等问题突出。如我国高铁装备所需的轴承、制动系统、高强度螺栓等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自主生产比例仅约20%;粗钢、水泥、电解铝等产能利用率为70%左右;中高端新兴产品生产滞后于国民大众消费需求,无法激活消费‘热点’。”
大国和强国 不足和过剩 中国制造的结构该如何梳理?
来自专家学者的声音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行业发展环境并没有真正能够让大家主动地寻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走一条以科技进步为主来促进企业发展之路,良好的运行机制并没有普遍形成,这样就有可能都是在低端上做量,短期内绩效很显著,长期结构严重失衡,真正要从雷同的生产结构当中走出来,那就要通过创新来凸显你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差别,借助产品包含的不可重复的技术性能,巩固自己的市场,不至于过多的雷同化的模仿。”
来自基层的声音
长虹智能制造公司潘晓勇博士说:“企业人才,需求和以前不一样了,层架构人才以前比较少,整个公司提升制造效率、智能系统很缺。而机器人层面,工人没用过,他们都是组装、打螺钉、测试,你要用机器人,要涉及到简单编程,产品换型,机器人参数设置,以及维修,对层人才和中低端都有很大需求。”
以人为本 中国制造所需的人才从何而来?
全国政协委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建议:“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可见,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制造2025”,是行动纲领,是目标方向,更是踏踏实实一步步地走,一点点地干。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说:“中国制造2025已经勾画了我们制造业由大变强,进入制造强国的一个个十年行动纲领。接着还有第二个、第三个,从长远来看,到本世纪中,我们要迈入世界制造强国的一个方阵。一个方阵就是我们和美国要并驾齐驱了,这个目标是很鼓舞人心的,达到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是可以实现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