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贯通
打破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天花板”
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主要培养中低端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层次需求更趋高端,专业技术型人才、智能型人才等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而这类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要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就需要将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从“中低端”向“高端”延伸。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就要做强做专中职教育,将中职学校办成中级工、高级工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做优做特高职教育,将高职办成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基地;积极支持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成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基地,将其建设成为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纵向贯通,建立起从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通道,打破制约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天花板”,使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更加畅通。
横向融通
构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旋转门”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是跨界教育,跨界就需要适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实现互利共赢;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本性,是实践教育,实践性需要在招生考试中要重视实践,在课程教学中要强化实践,在评价考核中要突出实践,改变“在黑板上种田”、“在课本上开机器”、“在陆地上教游泳”状况,改善、优化职业教育的实践生态环境。无论是校际合作还是校企合作都需要横向融通,开启互通的方便门。其一,校际合作,推进学研融合。建立职业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深化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加强科研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推进专业优化和教学改革;开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联互通之门,通过课程与学分互认、学分累积转换等方式,实现相互转学。其二,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呈现出初级形态、中级形态、高级形态,初级形态基本表现为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互聘教师;中级形态基本表现为校企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共编教学标准,共同培训教师,共享教育资源;高级形态基本表现为共建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建立“校企共同体”,成为行业发展的技术源或创新源。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就是要破解校企合作中的产权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资产租赁问题等,通过职教集团化办学、职教园区建设等方式,推进校企合作从初级、中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向。
外部联通
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条龙”
现代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需要建立“学习—就业创业—再回炉”的培训通道,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其一,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强制度供给,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与技工培训制度的有机衔接,统筹现代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关系,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学历证书考试的“二合一”及双证融通,将职业教育内容无缝衔接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其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惠民生需要劳动力充分就业、劳动力技能大幅提高。无论是解决总量上的就业难题还是结构上的就业矛盾,无论是解决季节性的“技工荒”还是常年性的技工短缺,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强农村实用型技能人才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学生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
对接产业
打造专业结构“升级版”
从传统制造业对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到新型制造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智能型、高级技术技能型转变。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简单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而是要有严谨的职业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以满足对产品零部件质量的需求,多方面知识以满足对整个生产线的认识,绿色意识以满足对绿色生产与发展的要求,精通信息网络以满足对智能设备熟练操作的需要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应随之转型升级,实现专业适应力、竞争力与地方经济综合竞争力相匹配,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匹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实现依据岗位需求定制教学,依据产业发展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其一,突出专业的应用性。西门子电器、奔驰汽车等世界品牌,之所以能以加工精密、质量过硬、性能优异等优势取胜,是因为有数以万计的技能卓越、训练有素的技术个人支撑。是故,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质量与特色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其二,挖掘优势,错位发展,以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对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做好加减法,少开或者不开“杂货铺”、“大超市”,多开“专卖店”、“精品店”,例如降低培养矿工、磨工等劳动强度高、危险性大且效能低的专业比例,提高机械维修与养护类、服务类的专业比例,规划设置相关智能专业、自动化专业等。其三,开设绿色专业,渗透绿色理念。当前,职业院校绿色专业开设太少,缺乏绿色专业教学标准,缺乏绿色技能标准与评价指标,教师缺乏绿色素养,学生缺乏绿色意识与素养。基于此,职业教育需要在未来规划中适切行业绿色技能要求,设置绿色技能专业,开发绿色专业教学标准与绩效评估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绿色培训,提升教师绿色能力;还需要充实和挖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绿色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的胜任素质模型理论曾指出,岗位胜任能力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力、特性以及态度与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因素呈现出冰山状特征,其中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占20%,隐性的情感素质占80%。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要渗透“工匠精神”,不仅教会学生通透的知识与娴熟的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具有能够进行全面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发展眼光、职业意识等;社会教育不仅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气,还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唯此,中国的制造业才能从“合格制造”到“优质制造”再到“精品制造”,产业才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经济转型“升级版”才能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教育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