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区将进一步加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乡、村建设工作,结合商务工作职能脱贫攻坚,力争2至3年使我区有条件贫困县全部纳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据2月13日《新疆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如何让封闭的山村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何帮助村民致富过上幸福生活?如何让百姓的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互联网+”无疑是一把给力的钥匙。当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就能加快贫困村的“逆袭”,进而能早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狭窄等特点,广大农户在整个交易体系中既缺乏市场信息又缺乏整体优势,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新疆很多地方都有具特色的农产品,但一方面由于信息闭塞,“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农产品不易保存,常常出现“多收了三五斗”式的尴尬。所以,农民既盼丰产又怕丰产,成为制约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物资才能流通,产出才有效益。不过,在贫困山区修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朝夕成功。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完全可以先行一步,因为无形的网络可以穿越高山大川、迅速连通整个世界,使彼此的需求在一个时间见面。将“互联网+”与扶贫开发对接,让贫困地区驶入“互联网+”的快车道,必将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
实际上,“互联网+农业”的实践探索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结出累累硕果。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211个淘宝村,每个村网商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并且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在电子商务发达的浙江地区,“网上菜市场”“网上土特产精品店”等网店遍及山乡各个角落。甘肃陇南等老少边穷地区通过“电商扶贫”异军突起,形成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这充分说明互联网与三农的深度融合,必将激发巨大发展潜力,为偏远落后地区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才是硬道理。如何在各个贫困地区落实下去,让互联网真正成为致富的新思路,造福于民?值得我们深思。先,基层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网络,以上率下,自觉学习互联网知识,这样才能带领群众学习和运用网络,并通过互联网实现致富梦。其次,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地方特色量体裁衣,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网络扶贫工程计划”,不可生搬硬套,走别人的老路,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后,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互联网运用好处显而易见,但“不易监管”是“短板”,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扶贫”氛围,让网络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大助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纲要》中有个词值得注意:网络扶贫。就是要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就要深入实施大胆开拓,动脑筋、想办法让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真正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享受到信息化的好处,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