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现实背景
就国外的形势而言,21世纪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机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出路,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同年12月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业重返美国,意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美国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013年3月,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MNMI)计划,意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2]。美国“再工业化”旨在全面振兴国家制造业体系,大幅增加制造业产出和出口,以求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硬实力,实现世界“经济重心”的回归,并进一步巩固全球领导地位。2010年,《欧盟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使工业与服务业共同成为欧盟经济发展的支柱。为了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化”,《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提出实施“绿色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未来工厂伙伴行动”、“欧洲绿色汽车行动”等一系列的计划,并宣布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欧盟还通过排放权交易、能源税、绿色政府采购等方式,重点推动制造业产品和过程实现“低碳化”[3]。英国政府2008年发布《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战略报告,2009年又公布了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出占据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抢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等战略构想。为了支持制造业进步,英国政府对科研的支持经费增加值2010/2011年度的近40亿英镑,达到历史高水平[4]。2011年,英国发布了《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对制造业进行重新定位,提出重振英国制造业的五大策略,并配以七大行动计划[5]。德国2013年4月推出了“工业4.0实施建议”,通过打造智能工厂,将生产设备、生产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全部连接起来,形成全新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制造模式[6]。201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以制造业为主要对象,应对日元升值和产业空洞化的《应对日元升值综合经济策略》,强化日本工业产业竞争力。2013年,安倍政府提出“产业投资成果”的计划,通过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支持带动民间投资,重振日本制造业[7]。可见,在国际制造业竞争加剧、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新一轮工业革命酝酿爆发的复杂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就国内的形势来说,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其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日益减少,要求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根据联合国对我国分年龄的人口预测,我国人口总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中国人口为14.062亿,而在此以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5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8亿。根据上述人口预测的结果,1970-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高于总人口的增长率,而此后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意味着人口年龄不再朝着生产性方向变化。“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为741万,“十二五”期间将下降到312万,其后则转为净减少,预计在2017年前后停止增长[8]。其二,持续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当前,中国总体处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左边的上升阶段,能源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2008年中国能源强度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6倍、德国的5.8倍[9]。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37.5亿吨标准煤,用占世界21.3%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占世界11.6%的GDP。本世纪前十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0.8,近两年降到0.5,如果今后继续降低,假设GDP增幅在7.5%左右,2020年全国能耗也将达到近48亿吨标准煤,同时原油进口比例达到69%。当前,我国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SO[,2]、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位,雾霾、水污染、土壤贵金属超标已经成为公害[10]。其三,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以及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11]。不仅如此,我国研发投入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设有相关科技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到1/3,R&D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低于2%。中国制造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1%,21世纪初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工业研发强度就分别达到8.5%、10.1%、7.7%、7.4%、7.2%和7.3%。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相对较低,仅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1/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影响制造业自我发展和结构升级[12]。
(二)“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如下:1.坚持“一条主线”,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2.为了“两大应对”,即主要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需要;3.实施“三步走”战略,即:2015年至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2025年至2035年,达到制造业强国阵营中等水平;2035年至2049年,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5.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6.秉承“六大特性”:前瞻性、先导性、基础性、差异性、战略性和长期性;7.布局“七大优势行业”:航天装备、通讯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钢铁冶金装备、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8.实施“八大战略支撑”,主要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9.安排“九大重点任务”,即: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10.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