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自动纺纱机不仅仅是解放了人的体力,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是促进了工厂的诞生,直接导致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出现,可以说,自动纺纱机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质变。
其实,在纺纱机的发展上还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甚至可以串起英国、美国、中国三个世界大国的辉煌历史。
工业革命的起点是1784年一个台纺纱机的出现
一、辉煌于英国
1764年,英国。在某一个夜晚,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回家开门后不小心踢倒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他准备扶正纺纱机的时候,却发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他突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效率一下子提高了8倍。该纺纱机以他的女儿的名字珍妮命名。
珍妮纺纱机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了一个次工业革命的大幕。1769年,英国钟表匠理查德·阿克莱特,以水力作为动力,发明了水利纺纱机,比珍妮纺纱机效率更高、纺出来的纱坚韧结实。纺纱机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效率,使得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从而出现了产业工人与工业资本家,并带动了蒸汽机等其他机器的发明与应用。当时英国纺织工业的出口额占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58%以上,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棉纺织产品市场,纺织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从一个岛国迅速成为日不落帝国,引领了全球一个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被山寨于美国
作为当时先进的生产装备,英国的自动纺纱机成为各国争相引进的对象,作为后来者,美国更是垂涎三尺。一方面,美国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
为了确保英国在纺纱机技术方面的领先,英国政府对该技术进行严密的保护,并规定:出口纺织机械或图纸,都是非法行为;禁止掌握纺织技术的人向海外移民。然而,英国这个核心的技术秘密被一个叫塞缪尔·斯洛特给打破了。
生于英国德比郡的斯洛特,从14岁时起就在纺纱厂上班,从雇工一直做到监工,并掌握了纺纱机大量的核心秘密。1789年,21岁的斯洛特装扮成农场雇工偷偷乘船来到了美国,并成立了纺纱机公司。1803年,斯洛特又把做机械师的弟弟从英国叫过来。在离开英国之前,他弟弟特地去“参观”了纺织生产中心,获得了新的技术知识。因为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他们制造的的产品遥遥领先美国同行,一直垄断美国市场10余年。
后来,斯莱特被美国前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先父”,而在英国,则被称为“叛徒斯莱特”。
其实,通过这种不正手段获取自动纺纱机技术的美国人还不只斯洛特一个人。据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描述,美国人商人弗朗西斯科·洛厄尔利用从英国走私来的设计图,研制出自己的纺纱机,以远低于市场的成本创建了全美大的波士顿制造公司,被后世誉为美国制造业的突破,所在地也被命名为洛厄尔。现在,该市已经成为人口十多万的中等城市,被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从这两件事情上看,当今发达的美国,其工业发展史上也有不光彩的一面,通过赤裸裸的“偷窃”、“山寨”,实现了美国纺纱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源于中国
有意思的是,但如果进一步深究纺纱机的原始版权,很可能要追溯到中国。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才是世界上早利用水力纺纱的机械,比西方的水力纺纱机要早四个世纪。水转大纺车发明在南宋(1127-1279年)后期,在元代(公元1206年—1368年)盛行于中原地区,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纱机械。
这种水转大纺车结构较为复杂,由转锭、水轮和传动装置等三部分组成,体积庞大,全长约9米,高2.7米。通过将水的动能转化为大纺车的动能,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每台纺车每天可纺纱100斤,效率是一般纺车的30多倍,堪称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纱机器。
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记载,水转大纺车在“中原麻苎之乡,凡临流处多置之”。可见这种自动化的纺纱机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水转大纺车
水力大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成就,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是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以水转大纺车为代表的中国机械技术知识西传到欧洲后,对以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为代表的近代机器的发明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工业革命起源于纺纱机,早的纺纱机却出自中国,而当今发达、讲知识产权的美国,其工业革命的源头竟然是“剽窃”自英国,可以说,一部纺纱机,串起了三个帝国的辉煌,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