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大学是科技一个生产力和人才一个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知识创新、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源头动力。
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优先战略。去年以来,广东先后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一年来,在“双高”战略的带动下,广东各高校抢抓机遇,凝神聚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贡献特而强劲的大学力量。
这几天正是考生和家长认真研究高校相关情况、准备填报志愿的时间。南方日报今起推出“创新驱动 大学力量”全媒体系列报道,深入走访我省多家知名大学,对话书记校长,挖掘特色亮点,展示大学创新发展、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的做法经验,披露新权威的招生信息。还将邀请各相关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在线访谈、开展“微直播”,线上线下互动,南方报业客户端“南方+”、南方日报教育微信公号“上学了”和各相关大学官方微信等联合传播,敬请垂注。
履职十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每次与本报记者畅谈学校发展时,总是自信满满。这次也不例外,他说:“过去一年,华农抓住高水平大学建设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喜人成绩。”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华农一年来的阔步前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植物和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排名对比2014年11月分别前进99名、36名;引进高层次人才41人,包括柔性引进院士团队1个,引进长江学者团队1个、长江学者2名,国家“千人计划”2名;去年学校到位科研经费5.13亿元,是2014年度的1.4倍……
此外,该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示范基地+互联网+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获得了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
华农今年公布的招生计划中,理工科占比46%。对此,陈晓阳解释,围绕国家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紧贴全省及各地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实际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华农对学院及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理工科和交叉学科,打造理工科类学科群。
掌门人访谈
“国家级”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南方日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启动一周年了,华农递交了怎样一份“成绩单”?
陈晓阳:学校先后开展规章制度清理和建设工作,废除和修改全校规章制度200余项,同时制定和实施了多项人才政策,推动薪酬制度改革,为高水平大学建设释放制度红利。
华农这一年的“成绩单”我用一组数据说明。
ESI学科全球排名继续提升。目前,华农已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植物和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在国内和国际排名进一步提升,其中植物和动物科学在全球排名332,比2014年11月前进99名;农业科学在全球排名331,比2014年11月前进36名。
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至今,共招收海内外博士240名,其中37名聘副教授;引进高层次人才41人,包括柔性引进院士团队1个,引进长江学者团队1个、长江学者2名,国家“千人计划”2名;校内培养新增国家特支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和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人。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学校到位科研经费5.13亿元,是2014年度的1.4倍。2015年度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9项,其中主持省部级奖励26项;三大索引论文共606篇,CNKI论文共2231篇。
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示范基地+互联网+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获得了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
培育科研“特种部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南方日报: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华农如何让他们发挥作用?
陈晓阳:对于引进的尖人才,华农探索新机制,使他们成为科研“特种部队”。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组部第11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E·Peter Greenberg教授,拟在华农成立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该中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院,人事、财务和设备全部单列,学校负责给机制、给经费和配人员,中心则负责自主运作、生产成果。
南方日报:华农与温氏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作用的典型案例。基于上述人才战略,华农将怎样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
陈晓阳:去年以来华农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学校5%、所在单位按15%、成果完成人按80%的比例进行分配。政策出台的半年后,学校已有一大批专利、新品种、动物疫苗等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给国内相关企业,并为学校产生近5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2015年签订横向科技合同679项,经费1.27亿元。
华农还整合相关学院和学科,与肇庆市人民政府、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设“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建设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茂名分院,与茂名市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与顺德共建现代农业总部经济研究院,探索和推广与温氏合作的成功模式。
打造理工科类学科群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南方日报:众所周知,农业、林业是华农的传统优势学科。今年公布的招生计划中,理工科新生占比不小。为什么?
陈晓阳:华农理工学科的实力也不容小觑。目前华农共有14个理工类学科,年招收理工类本科生4200人左右,约占招生人数46%,高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年招收理工类研究生450人左右,约占招生人数的44%。招生理工类本科生的数量在省属高水平大学中名列第二。
在此基础上,围绕国家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紧贴全省及各地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实际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华农对学院及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理工科和交叉学科,打造理工科类学科群。其中,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海洋与生物医药产业等一批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发展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海洋学院与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一批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力争能高度与我省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的学科分布。
预计,明年华农有1个理工类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
南方日报:随着理工类学生的增加,华农在人才培养有何新探索?
陈晓阳:华农构建了以动科“温氏班”为代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华南农大—温氏协同育人平台”于2015年获得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认定,初步建立了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选定了3个学院从2016级新生开始进行试点。牵头成立了“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积极推进创客空间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已经有101个创业团队正在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创客空间孵化,其中12个公司共获得3000多万元风险投资。
牛校亮点
“海陆空”全方位发展现代农业装备
“我们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时,罗锡文院士如是说。为了改变我国农机大而不强的局面,罗锡文院士带领的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天立地”服务农机。
“天”:团队坚持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海、陆、空”全方位发展——“海军”有无人驾驶测量船进行水文勘探;“陆军”有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直播机等,其中无人驾驶的棉花播种机1000米直线行驶的误差小于3厘米;“空军”有无人驾驶的飞机喷施农药和为杂交稻制种进行辅助授粉。
“立地”:团队坚持为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研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居国际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人工插秧和“天女散花”的人工撒播的水稻种植模式,已在全国26个省、市、区和泰国等6国推广应用,在新疆采用精量穴直播的水稻连续两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
开发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流行世界
在华农,由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研究员、庄楚雄研究员和陈乐天教授三个课题组为核心组成的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团队,对CRISPR/Cas9技术进行改良,开发了适用于植物多基因定点打靶的“多基因编辑系统”。
“如果说一般的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是单弹头导弹,那我们开发的‘多基因编辑系统’就是携带多弹头的导弹系统,它能够定点敲除作物体内的多个基因或一个基因的多个位点。”陈乐天打了这样一个比喻。
由于“多基因编辑系统”还具有载体构建简单,编辑效率高的特点,深受同行欢迎,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内外实验室在使用该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遗传改良。
该团队开发的另一项“多基因转化载体”技术亦被全世界120多个实验室利用。该技术可以通过特定的重组方式,聚合装载多个外源目的基因,终一次性转化到受体植物,获得含有多个基因表达盒的遗传改良作物。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团队已利用“多基因转化载体”成功将8个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导入水稻,获得在稻米胚乳特异积累花青素的功能型水稻;利用“多基因编辑系统”敲除杂交水稻保持系的温敏不育关键基因,将“三系”杂交稻改为“两系”杂交稻,从而简化杂交稻生产程序,降低制种成本。
90多种速测食品安全产品实现产业化
华农有一群“舌尖上的安全卫士”,研发了国际领先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只需一张小小的检测试纸,10分钟内便可判断蔬菜农药是否超标、肉类是否含有瘦肉精。
华农食品学院(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孙远明教授团队针对农业食品中农药、兽药、非法添加物等有害物残留,建立了“酶抑制法”和“免疫法”两大类检测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成本。目前,已有90多种速测产品实现产业化,在全国33个省(市、区)累计应用1.08亿样份。
在华农,还有另一双扫描食品安全的“火眼金睛”——依托兽医学院建设的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畜禽肉类和水产品送上餐桌之前,任何违禁药物都逃不过它的“法眼”。该中心还承担了广州、上海、深圳等20余个城市的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
材料与能源学院刘应亮教授领衔的团队向“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发起了挑战,创新性地提出“光学农业”的新概念。
“光学农业研究的是通过发光材料构建多功能转光膜和LED人工植物生长灯,利用光转换原理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据介绍,通过转光膜和LED光源的照射,能使植物“沐浴”在它们更偏好的蓝光和红橙光中,从而促进生长和抗病虫害能力。
招生看点
爱上华农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紫荆花太美,酸奶太好喝,萌动物满校跑……同样,报考华农的理由也有很多,而以下3个,每一个都足以打动考生。
看点1优秀考生报读农科可免4年学费
华农设置了优秀考生奖学金,对高分考生及报读农科专业的优秀考生给予奖励。
在提前批或一个批的一个志愿报考并被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在全省文科排位前100名、理科排位前500名的,奖励8万元;高考成绩在全省文科排位前500名(考生人数30万人以上的省份,下同)、理科排位前2000名的,奖励4万元;高考成绩在全省文科排位前2000名、理科排位前8000名的,奖励2万元。
在提前批或一个批的一个志愿填报华农,专业志愿指定农科专业并被该专业录取的考生,高考分数超过华农投档线20分的可免交四年学费,超过10-19分可免交两年学费,超过5-9分可免交一年学费。
看点2转专业无成绩要求可多次申请
华农学科门类齐全,共有94个本科专业,且各专业的双学位均向全校学生全面开放。
“在华农申请修读双学位比较容易,学生平均绩点达到2.0就可以申请,而且学校只有一个校区,教学楼集中,即使跨专业修读双学位也不需长途跋涉。”该校招生负责人表示,很多同学通过修读双学位,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毕业时可以任选一个专业就业,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此外,华农转专业的条件也很宽松,而且可以多次申请。上述负责人介绍,学生如果对所读的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可申请转专业。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转出原专业对学习成绩不再设“门槛”,主要是由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组织考核。如当年申请转专业不成功,下一年度还可以继续申请转专业。
看点3丁颖班一半学生获得推研资格
2012年起,华农开设了“丁颖创新班”(简称“丁颖班”),该班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学业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学术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丁颖班在培养和政策上给予特殊的待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安排专用的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并按照学生约50%比例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加上学生自己报考研究生,丁颖班学生实际读研比例高达85%以上,绝大部分被保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
今年新增了动物医学专业丁颖班、园艺专业丁颖班,目前共有农林经济管理、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医学5个丁颖班及1个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与丁颖班同等待遇)。
数说成绩
●植物和动物科学学科国内排名第9,全球排名332,比2014年11月前进99名;农业科学在全球已进入ESI全球前1%的机构中排名331,比2014年11月前进36名。
●面试签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1人,包括院士团队1个、长江学者团队1个,长江学者2名;在培养方面,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共27人,其中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年开展3次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不间断选留优秀博士,共招收海内外博士112名。
●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作品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5年,学校到位科研经费5.13亿元,是2014年度的1.4倍。2015年度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9项,其中主持省部级奖励26项;三大索引论文共606篇,CNKI共2231篇。
预告
2016高校招生线上咨询会今日启动
你们想了解的,我们都帮忙问。今日,由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主办,南方日报“上学了”教育微信公号协办的“招生季 探牛校——2016高校招生线上咨询会”正式上线。15时,华南农业大学招办主任李国章将参加线上活动,发布招生信息、接受考生家长提问。欢迎关注“南方+”客户端、“上学了”教育微信公号,并踊跃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