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组成中活跃的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共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9%,上缴税金年均增13%,经济单位年均增长13.7%,私营企业户数达2.6万户,工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6.4万户,从业人员114.4万人。民营经济地方级税收占全市60%以上,民营经济已占据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我市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民营经济占比偏低,管理不到位,创新能力不足,“双创”主体不活跃等问题。应突出一个引领,完善三个体系,加快四个推进。
突出政策引领
充分发挥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加强对各县(市)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意见等政策。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广泛宣传扶持民营经济政策、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业精神,助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完善三个体系
(一)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专业市场,鼓励地方根据不同的产业格局、产品优势建设特色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长白山绿色食品市场、吉林粳米市场建设。二是鼓励地方推进传统市场和区域市场建设,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及名特优产品,努力提升传统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二)完善创新体系。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是科技知识的供应者和创新源,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体系的协调机构,三者良性互动。二是鼓励地方根据不同的支柱产业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联合体。三是鼓励地方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努力寻求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契合点,使创新成果更好的走向市场。
(三)完善融资体系。一是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创新金融衍生品,降低金融风险,增加为小微企业融资规模。比如我市“助保金池”、“种子基金”衍生信贷产品每年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5亿元。二是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进上市及股权交易工作,帮助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三是鼓励金融公司、基金组织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大力开展融资租赁、风险投资等新业务。
加快四个推进
(一)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一是鼓励地方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改进和提升现有孵化基地,加强其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孵化基地入孵率。二是鼓励地方引进先进民间资本,通过投资,租赁改造闲置厂房楼宇等,为创业者提供创投空间。三是鼓励地方利用特色资源、支柱产业广泛征集创业项目,及时发布创业信息,拓展创业空间。四是鼓励地方开展各种创业、就业等培训,对小微企业及创业者进行辅导,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二)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改造。在石化、钢铁等流程性行业加快推广兼有“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消纳及资源化功能”的工艺流程,从源头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三是鼓励地方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集群。四是鼓励地方围绕城市品质,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及相关产业,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三)推进企业素质提升。一是针对管理者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的实际,定期组织高水平的专门培训。二是进一步完善落实有关人才培训政策,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民营企业专业人才技能培训。三是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合资合作、交叉持股、民营资本参股等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推进企业发展空间拓展。一是拓展行业协作空间,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定期组织推介会、座谈会、交流会,发布需求信息,探讨合作空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鼓励、引导企业向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三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