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创新战略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企业寻求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利润。而德国作为技术创新大国,与中国合作有很大的潜在空间。
本报记者 邓成功报道
6月12日至14日,德国总理方大国建立的一个个政府间机制。中德双方彼此互补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两国实行互利共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主任沈桂龙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密集访华,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紧密的经贸关系是两国密集互动的坚实基础;二是实质性战略伙伴关系是两国政府密集互动的制度基础;三是脆弱的经济复苏是两国政府密集互动的现实基础。
“默克尔执政期间经历了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德国提出了拯救欧洲危机完整路线图,并不断推进贯彻落实,但是却遇到了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发达国家的重重阻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相均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还表示,德国作为工业立国的国度,其工业发展的未来不在欧洲,而在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国。特别是目前制造业正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的方向发展,这要求零部件厂商有密切配合的上下游产业集群,而中国恰恰具备这样的完整产业链。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建成贯穿亚欧大陆、连接中德两个全球人口稠密且工业发达的核心区域的亚欧大陆桥,这对中德两国都是百年大计。全面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是默克尔政府的必然选择,是德国的未来。
沈桂龙表示,中国企业将加大对德国的投资,在中国对德国创新企业的并购方面也会有更多对话和进展。此外,这种战略对接也会推动德国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创新合作,在结构转型方面发挥更多技术合作的优势。而园区合作则是创新合作的空间载体,中德王毅表示,当前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良好,各领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在明年迎来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双方应该加强长远谋划,推进战略合作,以落实政府磋商共识为契机,延续中德关系良好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