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广东揭阳举办的第二届中徳(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开幕。交流会期间举办的“‘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圆桌会议上,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以及来自德国工业领域的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就中德两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共识与分歧,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的前景与困难等,发表深刻见解。
人是工业的中心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发布一年来,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介绍,调研中发现,中国各地推进中国制造2025中主要的存在四点问题与误区。
先,在各地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存在对概念的过度炒作。很多企业简单地将引进先进设备称之为智能制造,而缺乏智能制造中对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配合。
其次,注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而缺乏生产管理上的标准。很多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时,只是单件单套引进,缺乏标准引进,使得智能制造很难达到一个整体水平。存在产品量上去了,但质量没有跟随量的速度同时提高。
第三,设备在升级,但人员素质得不到提升。在中国很多地方提出机器换人、机器代人,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先进的设备上了以后,人员就可以下岗,但实际上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员工素质仍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员工要根据先进设备的运用和实施生产情况对设备进行工艺把控和调整。可以说,人员仍然是企业生产中,以及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人在智能制造中究竟应该起到何种作用?来自德国弗朗恩霍夫IPK研究所所长科尔先生非常赞同秦海林的观点,他介绍,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人也有过这样的一种愿景,就是存在一个无人工厂,但是,很幸运,这个幻想从来没有实现过。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一直都是工业的中心。哪怕未来到了工业4.0时代,过去由人主导机器变为机器主导人,人依然在工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海林提醒,企业在运用当前互联网+的行动方案和手段,来提升服务型制造在价值链上的比重之外,还应该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培训。
智造的目标是实现低成本的个性化生产
与会专家都表示,中国和德国中小企业的所处的工业水平差距较大,中德中小企业如何相互合作,需要达成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智造的内核究竟如何理解?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科尔先生特别指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起点不同。德国关注的不是大规模的自动化,而是能够保持生产成本保持在大规模生产水平上的个性化智能生产。他举例说,德国客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对德国企业来说,他们的目的是保持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对成本带来较大多提升。
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带来了中徳两国之间政策上的不同。但他也特别提醒,如果完全照搬德国工业政策,或许对中国并不合适,因为中国的目标是大规模自动化量产。
尽管科尔认为,两国的发展目标存在差异,但他赞同秦海林的观点,那就是大规模的自动化并不能总是带来质量的提升。从科学界看,工业4.0大点挑战时把不同需求进行整合,其中物流、生产技术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创新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哈迪曲先生,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智能制造。“我上飞机前48小时,输入我的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物流企业将我定制的50张名片送到我的手上。”哈迪曲先生举起自己的名片说,“这是很小的行业,已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未来,像小零部件方面也可以实现这样的定制。”
哈迪曲先生从亲身经历的故事分享自己的体会,中小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对客户的需求反应迅速,生产具有弹性。无论如何,大规模的量化生产,可能带来的产能过剩,产品过剩,可能会对子孙后代的资源消耗过度。因此在他看来,个性化智能生产不仅仅解决了商业上的瓶颈难题,也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有足够的资源可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