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产业空间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玩转炫酷黑科技的世界,那里高学历人才成堆,海归人头攒动。他们玩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 AR/VR、无人机、无人驾驶车、清洁能源、纳米材料、生物制药……这些都是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硅谷的热门玩意,全球科技人才追求的金字塔尖,媒体报道的亮点,风投追逐的猎物,也是中国各级政府热捧的战略新兴产业,各种人才计划、优惠措施、投资基金、专门产业园区纷纷应运而生。这个世界是时代宠儿们的乐园。
另一个是传统产业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工艺流程古老,设备技术含量不多,所做的产品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不景气,国内外市场都逐步萎缩,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让传统产业举步维艰。政府经常喊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口号,但“雷声大、雨点小”实质举措并不多,也少有民间资金、鲜有高科技人才进入这些产业。新闻界只有在历史和考古板块让这些产业的人和事偶尔露个面。这个世界是陈旧的,与时代渐行渐远。
其实,仔细翻开行业账本,无论是从业者人数还是经济产出,传统产业都仍然是中国工业的脊梁。例如纺织行业,中国产能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约占40%上下的份额。作为纺织子行业的丝绸产业是中国为悠久传奇的一个产业,有5千年历史,有现成的世界大规模市场需求,有无可争辩的“丝绸故乡”的品牌认可。然而这个产业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中国丝绸协会2015年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全国丝产量14.64万吨,较2010年下降 13.64%;绢丝产量11307吨,较2010年下降79.47%;绸缎产量7.17亿米,较2010年下降7.45%;蚕丝被产量2474万条,较 2010年增长24.95%。可见这几年中国丝绸行业总产值和产能都在明显萎缩。
选茧流程:把好茧和坏茧分开,几千年一直是这么手工选的。
笔者近走访了传统丝绸产销集散地江浙一带的丝绸行业,发现行业有明显衰落迹象,特别是产业上游的桑蚕养殖和缫丝工厂,养蚕农户纷纷放弃种桑养蚕卖茧的古老营生,缫丝工厂也纷纷关门倒闭。这两个环节现代化程度差,桑蚕养殖是数千年一成不变的老模式,缫丝工厂工艺流程也基本上延续了古老做法,只是在一些环节用机器替代了人工。其中较新的自动缫丝机是三十年前的技术,甚至一百来年前发明的半自动缫丝机也仍在使用之中。目前这两个环节竞争的关键在于低人工和低土地成本,因此中国内地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亚等地一些有成本优势的地区在大幅分流江浙和其他中国沿海地区的产能。
丝绸产业下游的丝织、印染、绣花等环节规模比较大、设备也比较新,但问题也不少。例如,很多步骤是为了对接今天和过去标准而增加的,在参观一系列工厂的时候笔者发现“卷丝”这个步骤反复在缫丝和丝织工厂出现,小丝卷倒到大丝卷,大丝卷再倒到小丝卷,就是为了匹配各种新老机器和传统“卷”的标准,这无疑增加了无效生产成本。其次,无论是缫丝、织布还是印染,污染都很大,天天身处震耳欲聋的噪音污染中的工人们工作环境不好,还有废水污染等问题。此外,面料品种大多是传统的,丝绸的优点和缺点都固化了,新品种和高端品种不多。整个丝绸行业与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分子生物学时代几乎完全没有链接。近热门的“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概念只是让从业者在终销售环节上做些文章,目的是让品牌显得更有档次或流通有更多的渠道。但如果没有上游制造和原产品的创新,仅仅在终端销售做文章,产业转型升级是不可能完成的。
换个思路看,问题犹如机会,传统产业处处有机会。就中国的丝绸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挑战很多,需要对全行业进行全面改造。以分子生物学等新科技为基础的新一代农业技术开发无疑是目前世界前沿的高科技,中国丝绸产业需要在桑蚕养殖业增加科研投入,以提高丝茧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品种(例如自然彩色丝)。整个丝绸产业的工艺流程需要全面重新设计和优化,然后基于新流程设计,采用新科技重新发明设备,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等传统诉求以外,环保、节能、生产和产品的灵活性、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分工等元素等都应该被考虑进来,与未来接轨。由此产生的崭新一代丝绸设备业,还可能扩展应用到纺织业的其他部分,进一步催生大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在丝绸成品环节大力拓展丝绸品的应用范围,除了在传统穿戴领域推动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产品种类的繁荣和档次升级之外,也可以考虑让丝制品有崭新的应用(例如医疗健康用品等),并以此成为反推上游产业不断提高的持续动力。丝绸品的应用和创意行业可以带动大批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创新创业,吸收大量的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投入传统行业。
缫丝流程:女工清理蚕茧以便下一个流程机器容易找到丝头,把单丝拧成丝线。背景是自动缫丝机,约三十年前购买的设备。
传统行业值得做、可以做的事情的确很多,关键在于怎么做。回到中国丝绸产业来说,让这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几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发力。先是当前产业链上的各个利益共同体,行业领袖们需要有一种开放的视野和使命感来投资提升这个行业,而不仅仅是年复一年地从蚕宝宝身上抽取越来越微薄的利润。但目前这个行业利润不高,光靠自己的资本力量很难有大作为,新鲜的外部资本投入对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必不可少,投资者们需要更有耐心地守护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漫长过程以争取长期利益,而不是一窝蜂急功近利涌向那些可能快速变现的行业。
作为一贯主导中国市场的各级政府也必须恰当地出力,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向传统行业倾斜,而现在偏好酷炫科技的政策与美国硅谷太相似了,各地都大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反而可能让部分地区丢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甚至带来地区之间产品同质、产业同构的问题。目前,各级政府短期利益导向十分明显,民间资本经常是看政府的举措行事,从而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恰恰相反,政府的经济角色应该是弥补市场失灵并进行长期的、超前的扶持,而传统产业目前正处于这样一种需要扶持的状况。
笔者通过研究还发现,很多不了解中国市场需求的海归们创新创业受到国家高科技政策的影响极大,他们在各级政府政策引导下所发明出来的产品却在中国很难找到市场需求。而在传统产业,高精尖人才却难觅踪影,于是形成了一种人才和真正需求脱节的状况。如果没有新生代科技人才和创业者进入传统产业带来新理念、高科技和新商业模式,而只靠目前行业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力资源,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很难走出新方向。
事实上,在工业发达国家,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更多并来得更早,他们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重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而不是镁光灯下酷炫黑科技。在美国,全面改造和重建传统制造业,是联邦政府高科技政策重要的一部分。美国纺织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受到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毁灭性冲击,民用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产品占据。过去几年,美国商务部纺织和服装贸易办公室(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Office of Textiles and Apparel)以要求很高的美国军需市场为抓手,一方面促进美国纺织产业的研发和技术升级,另方面推动美国纺织和服装产业与世界各地贸易伙伴国家的密切合作、扩大美国产品的市场。自从2009年以来,新投资和新人力资源重新回流进入纺织行业,一个崭新的先进技术纺织业冉冉升起,2014年美国纺织和服装的出口额比2009年增长了约45%。在德国的工业4.0计划中,用现代技术和未来思维重建传统纺织业也是重要部分,该行业的领导者们以想象中的2050 年行业应该展现的状况为出发点,向今天倒推行业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Perspective 2025),提出了行业所需的13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120个产品应用领域。
捆丝流程:把已经做好的丝捆扎成卷,这种规格的“卷”是传统的,千年不变。
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目前中国传统产业总的形势还算好,转型升级虽有挑战,可如果认真去做是大有作为的。但历史也常常让人意外,一些很有道理、符合逻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而一些貌似难以思议的事情却偏偏发生了。除了理性逻辑,人的“情怀”也在左右历史走向。尽管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很符合大的商业逻辑,但还需要一个故事和一种精神来点燃这场变革。什么故事比5千年延绵不绝的丝绸更美丽动人?什么精神比萦绕在广袤的丝绸之路上数千年的幽灵更具传奇?中国创新的正确情怀和姿势应该是打通和链接传统产业世界和酷炫科技世界,这将是一个利润丰厚的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