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短短10多天时间里,成都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拉开了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的序幕。
在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成都规上工业增速一直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但工业增加值和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却排名靠后。站在新起点,成都希望通过“6+3”引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使工业经济在未来十年里挤进全国一个方阵。
本报记者 罗向明
大项目支撑大产业
投资是发展的底盘,是稳增长的基础。今年,成都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将着力引进一批工业大项目、好项目。
就在1月18日,成都市与赛伯乐投资集团举行了项目对接暨签约仪式。按照协议,赛伯乐投资集团规划在蓉共建和完善跨境贸易体系、跨境云物流体系、跨境金融体系等产业,力争5年内产业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打造跨境贸易、先进制造业、物流延伸服务(含食品加工)产业三条“千亿级产业链”,实现产值及贸易总额3000亿元。
一大批项目也将相继展开——开工建设中国电科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中国电子8.5代面板生产线等116个项目,加快建设中车成都产业园、京东方扩能、兵装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150个项目,推动134个项目投产达产。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600亿元、工业投资2000亿元以上。
大平台承载大发展
仅仅一年两个月时间,位于成都经开区北拓区的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就完成了厂房修建,成功实现“成都造”台东风标致SUV下线。建设速度之快,令PSA集团监事会主席加洛瓦感叹道,“这是奇迹!”
实际上,成都经开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其汽车产业从零开始,10年时间,汽车整车产量近百万辆,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二方阵。
“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成都将进一步统筹产业圈层布局,优化空间布局,构建“3+N”的工业空间布局体系,优化形成一批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若干个千亿级园区。
为此,成都将完善园区配套,优化工业用地供地机制,加强园区空间优化、承载能力提升等政策支持,加快推进能源、通信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规划水平。
大融合推动大跨越
近年来,成都工业增速放缓,与之相关的时代命题——转型升级重大而急迫。
在深入研究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成都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结合成都实际,编制了《成都制造2025规划》,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提高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制造”发展。
同时,围绕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工业转型升级,2016年成都工业将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也被成都置于重要位置。
通过大融合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成都正拨开重重迷雾,为“十三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找寻到切实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