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玉是宜城市南营街道办事处的一名“90后”,之前他在广东打工。去年底,他得知宜城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从事销售的他从中发现商机,放弃广东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
在通过宜城市组织的专题培训后,张全玉成了专门销售宜城农产品的电商。而他推出的个拳头产品,是当地的高山五月红桃。
“我销售的红桃4斤25元、5斤30元,每销售一单利润在30%左右,今天的收入在2000元以上。”5月26日至今,张全玉通过网络平台,不仅把自家7亩桃园的桃子销售一空,而且帮助周边村民销售近4000斤。张全玉说:“据我了解,南营办事处有5家电商,每天通过网络销售红桃3000多斤。”
南营办事处的红桃在网上热销,并不是个例。2015年,宜城市电商营业收入20亿元,从业人员1500多人,仅王集镇的“娃娃菜”一个品种,电商销售额就达千万元。
目前,宜城市建成投运了电子商务营运中心、电商交易展示大厅,建设6个镇级电商服务站、3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每个站点都可实现代购代销服务。王集镇千柏村电商服务点店长何飞虎说,通过农村电商平台,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加便捷。
宜城是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国家级试点,也是全省一个批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只是该市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三农”工作的一个缩影。
该市统筹推进两个试点,建设以“幸福新农村”为主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亮化”,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王集镇方阁村村民罗健在武汉工作,自从家里的电视和自己的手机实现网络视频互动,他和家人的联络多了起来。
据了解,宜城市常年有留守老人、儿童1万多人,外出务工人员4.1万人。“幸福新农村”的一项功能就是实现电视、手机、电脑三屏互动,帮助罗健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老人、儿童远程亲情互动。
“以前给家里打电话,家人都是报喜不报忧,父母总是说身体挺好,孩子总是说作业都做了,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不了解,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小罗通过视频和记者聊天时表示,家里电视装了网络摄像头后,自己不仅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还能监督孩子写作业,孩子看到父母也高兴,“马上就到端午节了,我虽说不能回去,但通过网络视频,也能和家人一起过节。”
“在这个平台上,农民可以了解公共服务的办事流程,对一些服务进行预约;不仅能及时了解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信息,还能和农技专家实现互动,解答具体问题……”王集镇组织委员潘华明表示,“幸福新农村”优化了农村公共服务,促进了农村脱贫致富,为解决服务群众“后一公里”,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