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1日晚,在财政部、住建部联合组织开展的2016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四平市以91.14分的总成绩,排名第三名,仅次于广州市和石家庄市。同时,四平成为全国15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是我省一个一家。未来3年,可获得中央财政11.8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
我市作为全国管廊建设试点省先行示范城市,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形成了“高位推进、统筹衔接、央地共建、市场运作、政策集成”的四平模式。
理念先行,高位推进,率先破题
2015年初,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吉林省作为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全面启动管廊建设。四平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出了打造全省示范样板工程的目标,将其作为惠及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稳增长稳投资的重要抓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力杠杆、惠及子孙后代的百年基业,一系列举措随之跟上。
成立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5位副市长和1位省政府参事任副组长,29个相关的市直部门、管线单位参与。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具体参与管廊建设专项规划的论证与编制,组织与社会资本开展竞争性谈判,主动与省直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对接,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
由省政府参事牵头,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和行政主管等部门组成专家技术委员会,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建立了行政主管部门及项目管理公司日巡查、政府分管副市长周调度、市政府随时例会研究的协调机制,解决规划建设中的各类问题。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科学编制规划,探索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融资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五结合。
综合管廊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符合城市未来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理念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大数据来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信息化、智能化监控;施工与市政道路建设相结合,实现同规划、同实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设计与入廊管线单位需求相结合,按照各单位的实际需要确定管廊各功能区,保证建成即可投入使用;融资与吸引社会资本相结合,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解决资金瓶颈,实现项目健康发展。
与“五个结合”相配套的,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化”,即系统化、效率化、高标化。
系统化,就是充分考虑管廊系统自身的特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由干线、支线和缆线组成多层次的地下综合管廊体系;效率化,就是地下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人防设施等规划相结合,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率,降低地下综合管廊造价;高标化,就是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对市政管线的要求,对管廊经过区域的需求规模进行分析预测,并预留相应空间,为将来管线扩容以及收纳其他功能管线做准备。管廊的设计年限和建造标准,按照同类高标准要求设计。
精准定位,统筹衔接,科学设计
我市立足长远,合理布局,制定了“先外围、后中心,先骨架、后支线”的规划设计层序。
以技术规范为依托,高标准完成规划设计,用规划引领建设。
多次征求入廊管线单位意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编制完成《四平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2015—2018年)和《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2015-2030年)》,其中,国家试点期(2016-2018)建设管廊36公里,投入运营9公里。
规划涵盖老城区和东南生态新城共119平方公里。管廊舱室容纳给水、热力、中水、电力、光缆、蒸汽、燃气、排水8类管线。同时,结合低碳城市建设,还预留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专用电缆,并在相应位置预留引出孔。
2013年,我市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我市运用城市多维地理信息系统,全面梳理中心城区及开发区的地下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各种管线及零标高以上建筑物,通过系统进行多维建模辅助设计,使得规划设计、管理、编制和审批更加科学、直观。
我市还建立了《城市部件数据库》和《城市管理标准地理编码数据库》,构成了一个工作流程清晰、组织严密、指挥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我市建设管廊9条,全长19.97公里,其中接融大街、紫气大路、北迎宾街、师院北街4条管廊全面开工建设,完成开挖9.2公里,建成廊体8.98公里。
靠大联强,央地共建,连出奇招
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我市把创新作为破题的关键,在建设模式上连出奇招。
一个招,建立“央企+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组建一流建设团队。
管廊项目能够产生极高的社会效益,已是普遍共识。但好事办好并不容易,建设周期投入大、政府财政当期资金不足等,都是绕不过去的坎,还有人力、施工等因素,也与管廊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息息相关,如何才能保证百年大计百年之质?四平的决策者居高望远,寻求与实力超群的央企合作,化诸多难题于无形。
我市管廊项目采取工程总承包的方式招标。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央企组成联合体中标,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资本优势,全面负责项目设计、施工建设。
接融大街段的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已经建设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堵墙将管廊分成左、中、右三个部分,左边是水电舱、中间是热力舱、右边是蒸汽舱。舱室的墙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根根钢铁支架,分门别类地架着电力线缆支架、电信线缆支架等各种管线,热力回水管道、蒸汽管道等又长又粗的管道,向前延伸,望不到边际。整个空间井然有序、恢宏壮观,让人如同置身于好莱坞大片中。
第二招,实施市场化运作,提升工程效率。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为了实现简捷高效,我市创新实施“项目管理”,即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成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大甲方,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顺理成章地聘请项目管理公司代政府统一管理建设项目,项目管理公司成了“第三只眼”,让监管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
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代理政府“专业打理”,取代以往组建临时建设办公室的模式,对规划设计、工程程序、施工协调、现场组织,实施全方位的专业化管理。
第三招,运用高科技手段,创造高效率。
管廊建设过程中,无人机、机器人、BI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国内前沿的技术,都应用在管廊建设中,提高工程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询公司乔文杰说:“无人机在空中全方位立体考察现场施工情况、安全状况等,反映到终端,由专业技术人员监控,这样就能实施全方位管理,掌控全方位施工进度。”
厉害的还属三维激光扫描仪。嘉源建筑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师姜号阳告诉记者:“扫描仪架设在施工现场,可将前后150米内的情况一一清晰地记录下来,从而校准工程设计与施工情况。之后,与BIM技术相结合,可以制作出管廊的三维模型,管廊建成后,监控管廊内部投运情况,查找问题。”
市场运作,多元融资,破解瓶颈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建设成本高,投资量大,钱从哪里来?
不可忽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建设成本较高的“硬骨头”。砸下“真金白银”的同时,还鼓励创新投融资机制。
结合本地特点,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组建SPV公司,是“四平模式”的重点。
去年9月,我市管廊项目进入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目录,确定采用“存量转让+投资、建设、养护一体化+入廊单位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模式运作。
去年12月初,我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承担管廊PPP采购咨询服务工作,现已完成PPP实施方案、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及物有所值评价的起草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实施方案》。
今年3月29日,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与四平市城投公司组建成了SPV公司,启动运营。
SPV公司注册资金不少于11.29亿元,双方股比为8:2。终,5家央企组成的联合体共出资9.6亿元,政府融资平台承担2.4亿元。
同时,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及低息中长期贷款。目前已到位资金4.096亿元,并申请开行贷款45亿元。与农发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省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对接合作,为项目提供多重资金保障。
管廊建成后,如何规范收费标准?
去年下半年,我市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先后考察了厦门、珠海、哈尔滨、沈阳等地下管廊试点城市,借鉴各地经验,按照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国家规定的入廊费和运营管理费构成因素为基础,依据管廊完全建设成本和各种管线直埋成本监审情况,经过多次论证、反复测算,制定了《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明确政府支出责任和补贴原则。
试行收费标准为政府指导价,由入廊费、运营管理费两部分构成。同时,制定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注册资本金、运营补贴纳入预算及3年财政滚动规划。
在PPP合同中,对运营成本设定了调整公式,运营期内,SPV公司通过入廊费、运营管理费以及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为项目公司的社会方股东获取合理回报。
省市联动,政策集成,制度规范
吉林省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给予我市管廊建设大量帮助。
吉林省制定了管廊工程技术导则、设计标准、招标投标、勘察设计、质量安全管理等10余个技术性文件;出台了管廊收费的指导意见,将管廊收费纳入地方收费目录;印发了管廊建设规划编制纲要……为我市管廊建设指明了方向。
去年,我省争取国家专项金融债7亿元;同时,9个城市获得省开行223.4亿元授信。省里获得的资金支持,我市也大受其益。
我市本着边建设、边摸索、边规范的原则,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管廊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建立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实施方案》、《四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对管线单位强制入廊及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严格管廊项目的监督、管理、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
落实标准规范体系。确立了工程建设管理标准,严格落实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出台了《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明确了政府支出责任和补贴标准,并已与各管线单位签订入廊协议。
完善保障机制体系。出台《管廊监督和协调管理办法》,建立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应急保障等机制,推动管廊规范化运营。
2016年,我市计划建设管廊17条,共20.84公里。预计年底建成廊体10公里,试运行9公里。项目涉及的拆迁工作,已于去年冬季全面展开。3月14日起,续建工程已分别进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