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代表“互联网+”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一个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上至政府,下至小微企业,各方面、各层级都在开展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思考和谋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走向了转型,传统行业是否接受互联网的改造成为了一个企业是否生存下去的关键。过去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增长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传统行业唯有融入“互联网+”热潮,才能寻求突破与发展。于是,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选择了这令年势头正劲的“互联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互联网+”这个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被严重滥用,不少传统行业在对互联网化改造的认识上也有错误,这导致了不少线下传统商业体(或企业)在“互联网+”的升级道路上不仅没有成功转型,反而受到了更大的打击。
传统行业对“互联网+”错误认识
先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被所有行业随意利用从而发生质的飞跃,它只是一种可被有效运用的运营手段。汽车+互联网,也不能马上就转型航空。运营手段或是互联网化并不是根本,真正让一个行业有价值的还是传统产业本身。如果将传统产业看成一栋大楼,而“互联网+”则仅仅是楼里的电梯。真正提供价值的是大楼的物理空间,电梯只是其中的一个工具,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可以快捷地到达各个楼层。即使没有电梯,人们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上下楼。现在的大部分传统产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本末倒置,他们不遗余力地做着所谓的互联网建设,而弱化了作为传统产业本身具有的优势。这种错误发展后导致的就是传统产业的崩溃。
其次,“互联网+”的出现也代表着互联网已经不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而是一种多技术服务融合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发展让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一种营销渠道,甚至成为了一种应用工具。在“互联网+”的运动中,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来到了一个集应用入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构成整套基础设施的时期。因为这样巨大的变化,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作用更全面的技术,同时对运用者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传统行业在“互联网+”上的错误着力
虽然“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运营手段,但是运营主体仍旧是线下传统商业体(或企业),而不是互联网企业。由于对互联网了解不够深入,迫于生存压力紧急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在“互联网+”的运营主体上产生迷茫或错觉,更错误的是他们主动弱化了传统展业赖以为生的主要支柱,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化不彻底,传统优势已经消失殆尽的失败案例。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互联网+”的重点是解决传统行业在产品价值的再创造或再提升上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是简单的营销通路扩大化。不同的传统产业有着各自有的线下属性,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传统产业需要做的是挖掘和释放消费潜能并将这种消费潜能变现为新的价值回报。而这才是“互联网+”的一个价值呈现。产业属性确定了消费潜能的挖掘和释放,各个产业有各自的方式。大部分传统产业正因为没有看到这一个规律,所以才会出现“大额投入收效甚微”,甚至反受其害的现象。
传统行业需要更专业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运营商
“互联网+”热潮一天胜过一天,这也让这个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传统行业的死穴在于缺乏互联网经验却又不想在尝试中失败,那么传统行业到底应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式?
先,我们需要一个能能够解决痛点的整体方案。如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催生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产业形态,而且在一个和第二产业中也已经有所发展。从一个产业到第三产业,跨度大类型多,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而不是像有人理解的,这只是简单的集中在电子商务环节。所谓的电商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电商的本质只是增加销售渠道进而提升销量。比如国内大的电商平台淘宝,数据显示,目前大概只有18.67%的店铺半年内利润上升,38.67%的店铺持平,而多达42.67%的店铺利润在下降,而且利润下滑比例还在持续攀升。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简单地成为电商并不能解决行业的生存问题。要想提升业绩和利润,传统行业的经营者们还是要回归到线下产业特有的“体验式服务价值”上来,挖掘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力较强的的企业可以围绕这个点自建平台,又或者是借助能够围绕这个核心点解决自身痛点的第三方专业方案供应商,把节省下来的资源集中在发展企业核心产品上。
其次,传统行业转型的成败关键还掌握在运营手里。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事实,因此传统行业无论如何改变,他们都必须与自己的消费者面对面,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挖掘和释放他们的消费潜能,进一步发觉自身的价值与消费潜能相对应。“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必须是包含运营在内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成功的“互联网+”转型与升级,30%靠的是平台或生态,而70%的作用还是靠运营来提供。
“互联网+”的运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具有高的技术性。简单来说,“互联网+”的运营包括了产品运营、技术运营、市场运营和粉丝运营等内容,拉新、留存、促活和创收是运营的四要素。要想把运营四要素良好地结合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协同合作。“互联网+”就是一把锋利的宝剑,武林高手可以将它变成轻松胜敌的神器,但是在普通人手里,它仅仅只是一个砍柴的工具,稍有不慎还有误伤自己。
说到专业的运营团队,先被提及的就是上海联璧电子科技。作为国内个提出移动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商,他们深刻地理解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化转型中的痛点——不转型怕等死,转型怕转死。而上海联璧电子科技依托国内个“移动互联网+”服务型生态,融合线上电商、线下O2O、大数据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和LBP(联璧第三方服务平台)5大平台,充分具备了为线下传统商业体、产业、企业提供从基础功能到运营服务的能力,除此之外,上海联璧电子科技还能够深入到盈利模式升级等全方位的互联网升级服务,并力争成为服务运营为标签的互联网行业第四大生态。
致力于成为“移动互联网+”升级道路上的基石
不少运营团队认为,帮助线下传统商业体、产业进行互联网升级,就是简单地打造几个APP、网站或电商平台就。然而在上海联璧电子科技看来,它必须包含线上和线下,打通大数据应用、金融服务、支付、物联网服务,以及能够汇集众多第三方产业服务应用等诸多环节。作为一家“To B”的企业,上海联璧电子科技致力于向用户提供一种包含产品和运营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基于长达四年的探索与研究,上海联璧电子科技在产品方面形成了得到市场验证的以服务运营为标签的软硬结合的“互联网+”生态。这个生态的应用层以“习之老板娘”智能店铺解决方案作为线下商户的入口,解决B2B的核心问题;由团队推出的“智慧仓”跨境智能设备及其运营服务的垂直电商平台,解决B2C的核心问题;同时推出“习之铃铛”智慧生活应用作为线下场景式服务型消费及物联网的入口,解决C2C和C2B的问题。
在这个生态的服务层上,上海联璧电子科技还推出了大数据应用服务、互联网金融资产服务以及联璧开放式第三方应用服务平台(简称LBP)三大平台,让团队不仅可以为联璧整个“互联网+”服务型生态的用户提供数据在线化应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属性,帮助用户匹配到适合自身的产业应用及大数据分析和指导,通过金融服务的融入,将每一个消费行为转换为增值财富。
面对大中型行业客户,上海联璧电子科技还可以依托六大产品的相互组合,加入特殊需求定制,实现传统大中型行业客户的“智慧行业”升级。
“拉新、留存、促活、创收”是上海联璧电子科技在运营层面的四个基本核心,团队不仅拥有一整套实用而高效的运营策略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客户,还可以根据线下传统商业体及产业的本地化属性,提供相对应的商合作模式的解决方案。目前,上海联璧电子科技已经完成了全国7大区运营中心的布局,并启动了相应的商业合作模式,快在两年内将联璧电子的“互联网+”服务型生态的运营触点延伸到全国的每个县市级。
“体验引领消费、数据改变经营、金融普惠生活”是上海联璧电子科技一直秉承的宗旨,团队希望帮助线下传统商业体及产业找到“互联网+”转型的方法和思路,这是一个不仅契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也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双赢事业。经过团队的努力,上海联璧电子科技也已经取得不少成功案例。在上海联璧电子科技看来,只要传统行业不消亡,联璧为之选择和奋斗的产业方向和运营模式就不会消亡,联璧愿意和众多传统行业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加有希望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第三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全景网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需处理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