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丰富“三节”群众文化生活,每年蛟河市都举办城乡秧歌汇演。
图为蛟河市举办的2016年迎新春书画笔会。
几年来,蛟河市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各项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文化”格局,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不遗余力地加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
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阵地,是有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几年来,蛟河市从抓规划入手,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又制定了《蛟河市2016-2020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连续十年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市、乡、村功能完善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是城市抓龙头,实施综合文化场馆建设工程。近年来,蛟河市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中心。中心包括:容纳1200人的室内篮、排球体育馆;面积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占地30000平方米的室外体育场和标准400橡胶跑道;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的蛟河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建设了建筑面积1090.05平方米的蛟河市博物馆、2000平方米的3D影院。建设了城市3个街道16个社区的文化室和室外文化广场。结合城市临河优势,建设沿河文化长廊。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蛟龙公园、水谷公园等一批文化主题公园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二是乡镇抓带动,实施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承上启下,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化窗口,对促进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几年来,蛟河市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集培训、展览、阅读、活动于一体的17个乡镇街综合文化活动站,实现了全覆盖。依托乡镇街文化站,设立了17个小影院。目前正在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安排,每个乡镇街规划建设一处2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中心文化体育广场,含绿化、美化、亮化和功能分区。
三是村屯抓普及,实施村级文化中心建设工程。为切实加强村屯一级的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蛟河市以村文化室、村文化大院、村农家书屋、村文化广场为重点,结合村部改造,“四位一体”打造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实现了256个村级文化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功能要求和“六有”标准(有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硬化场地、有场地照明设施、有活动宣传栏、有健身器材、有专门管理、有经常活动。),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文体小广场114个,占全部村数的44.5%,其余任务2016-2017年全部完成。这一文化惠民工程,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极大拥护。文化小广场,百姓大舞台,在蛟河农村,文化小广场已然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星光大道”。
二、贴近实际,创新载体,坚持不懈地开展城乡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几年来,蛟河市从城乡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始终把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化搭台、群众唱戏,奏响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四季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城乡各级文化阵地的作用,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春季组织开展“三节”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关东秧歌大汇演、元宵灯会、摄影展、“春风进农家”送春联、书画展等10余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夏季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 “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组织开展“社区好声音”群众演唱活动、“老歌新曲大家唱”活动、“心中一盏灯”读书活动、“音乐之声”消夏广场休闲音乐会。秋季组织开展“红叶节”群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红叶旅游节大型群众文艺演出,打造了极具蛟河特色的文化品牌。冬季组织开展“全民上冰雪”活动。
二是发挥协会的带动作用,打造城乡文化名片。以文化站扶持协会、协会发展会员、会员带动群众的方式,壮大了文化队伍,想文化、盼文化、做文化,己成为城乡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各类文化协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在城市社区,每年组织开展“和谐大家园”、“百姓大舞台”、“邻里一家亲”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乡镇村屯,每年组织开展“欢乐庄稼院”、“乡村大擂台”、“书香飘万家”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搭建百姓文化舞台,提供百姓文化盛宴,实现百姓文化梦想,激发动力、迸发活力、展现魅力。在百姓家门口的星光大道上,城乡群众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着蛟河市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三是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打造流动文化风景。为使文化活动更好的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蛟河市采取文化“上山下乡”,活动“务工进城”的形式,让更多的群众受益。组织市直文化部门开展“走基层、送文化”活动,把节目、电影、图书、春联送到百姓的门口炕头、田间地头,每年固定送演出80场、电影3072场、图书3万册、春联2000幅。到偏远的乡村送去近的感情,到落后的村屯送去先进的文化,让文化走进后一公里,走完远一家人。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开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文化在城乡大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鼓励农民跳出围墙,市民走出围城。每年在城市举办文化大院汇演、农民“青歌赛”活动、农村务工人员演唱会,广大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城乡文化活动风生水起,实现了百姓作主体、当主人、唱主角生龙活虎的局面。通过文化走出去、节目请进来,内外融合,城乡一体,打造了蛟河市城乡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
三、力求特色,立足惠民,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公共文化事业
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公共文化事业,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几年来,蛟河市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总分馆制”为主体,突出文化惠民,带动整体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是文化馆引导群众文化。实行市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总分馆制建设,采取演出、培训等项目“订单式”、“点单式”基层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同时常年举办书画、摄影各类作品展。每年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剪纸、健身舞、大秧歌、唢呐等培训20余场次,培训文化骨干600名。编辑出版群众文化刊物《蛟河文艺》,创办农民文学报《山花》。成立了白桦林、山里红、稻花香等50余支农民艺术团体。以张小英、蔡彦文为代表的河南街保家村三家沟屯农民文学社被省、市文联授予农民文学创作基地。以齐双为代表的蛟河农民摄影群体被国家文联推向全国。市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一级馆。
二是图书馆引导全民阅读。实行市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总分馆制建设,形成市图书馆、乡镇街文化站、村(社区)图书配送流通机制。建成盲人阅览室和少儿图书室。图书馆每年新订购期刊7000余册,流通图书1.5余万册。每周开馆56小时,接待读者4万余人次。开展图书馆总分馆制和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市图书馆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充分整合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优势,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全民阅读七进”、“心中一盏灯”、“农闲读书季”等全民阅读活动。每年开展“图书五走进”活动30余次。蛟河市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
三是博物馆引导文化传承。目前,蛟河共有国家、省、地、县四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全部进行了立碑保护。前进古城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了30项蛟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使来自民间的文化遗产走出大山,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通过免费开放,引导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市级博物馆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拉新战役纪念馆、乌林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漂河二道漂河烟博物馆、富江村传统村落河灯博物馆、松江龙王庙关东民俗博物馆、“百年蛟矿”博物馆,窝集口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富江村传统村落河灯博物馆被吉林省列为一个批“乡村印记”工程5个试点之一。蛟河市的乡村博物馆群体,不但汇集了传统文化资源,而且成为蛟河市乡村旅游极富吸引力的新景观。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毫不动摇地落实公共文化各项任务
蛟河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蛟河市建立健全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落实了任务。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提升综合效益,统一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实施全市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的各项工程。目前,为进一步把城乡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蛟河市又实施了统筹推动建设社区和行政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规划实施工作。市、乡两级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十三五”期间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时间表、路线图,目前正在集中精力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是加强规划机制建设。制定了《蛟河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蛟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完善了市、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等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年支持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民生实事。目前,结合城市“西移北拓”思路,蛟河市正在修改完善城市规划,“十三五” 期间再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体育产业项目。
三是加强队伍管理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街文化站站长。加大对乡镇街文化站管理人员、城乡文化社团骨干培训、轮训力度,提高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配齐配强社区文化工作专职干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团队和优秀人才,给予相应扶持,逐步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