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村共有3个自然屯,262户人家。村里给每户都分了两个塑料桶,分别收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
家里的垃圾需要倒入路边的垃圾池。这个水泥垃圾池约4平方米,有盖子防雨水,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新开村一共有20个这样的水泥垃圾池,大致按照每10户家庭共用一个建在路边。
垃圾进了池子,村里的保洁员就接管了。李福堂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三位保洁员,每天都会把池子里的垃圾清理一遍,一年四季天天扫卫生。“每个保洁员月工资1600元,镇和村对半摊,按月发工资,干活那是相当来劲。”
如今,每个村都给保洁员配备了专业的粉碎机、铲车、垃圾运送车。保洁员按着屯子走,把垃圾池里的垃圾用车运回村头的垃圾分类间。李福堂所说的“房”就是面积6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间,分别储藏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
在新开村,村屯路边还放置了12个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桶,便于收取随手扔掉的垃圾。这些垃圾箱和散布在村屯的牛羊粪、秸秆等生产垃圾,都由保洁员负责清理收集到垃圾分类间。
在垃圾分类间旁,有一个900平方米的堆肥场。“像秸秆、大粪啥的可还田垃圾在堆肥场里沤肥,这可是种地用的好肥料啊。”李福堂说。
“现在村里人很多还不懂啥叫垃圾分类,保洁员把垃圾收到垃圾分类间后往往还得再细分。”李福堂说。无论是家里的,还是田里的垃圾,到了垃圾分类间,就面临待转运和收储待售两种结果。“像纸壳、瓶子之类的可回收垃圾,由保洁员卖出去,还能给自己增收。”李福堂说。经过垃圾分类间,有毒、有害的垃圾要由县配发的专用车辆及时转运到县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剩下的无害垃圾就地减量化填埋。
通过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农村垃圾清运体系,通化市在试点地区实现了农村垃圾“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态化处理模式。
虽然农村垃圾有了合理的回收渠道,垃圾大部分都能够就地处理,但以种田为生的新开村并未就此止步。
种植的季节,在农药使用高峰期,农药瓶类的垃圾便成为农村中环境污染的罪魁祸。“以前农药瓶子干脆就直接丢掉了,现在村里派专人收,一个瓶子两三毛钱。村里花不了几个钱,就能调动家家户户的积极性,农药瓶啥的能收的溜干净。”李福堂说。
此外,新开村还开展室内室外卫生标兵户评比、白色垃圾换日用品等小活动。李福堂说,“有的老太太在本村捡不到塑料袋,去其他村串亲戚都不忘捡回一包来换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