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智能制造传感器国产化率?

   2016-05-18 820
导读

我国首个面向工业4.0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和示范生产线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WIA-FA技术为支撑,融入一系列前沿核心

       我国个面向工业4.0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和示范生产线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WIA-FA技术为支撑,融入一系列前沿核心技术,有着极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但就其应用的传感器而言,主要还是进口产品。

  传感器应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对其能耐受的温度、湿度、酸碱度也有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功耗和尺寸也会受到严格限制,比方说零下60℃极端环境就是个极大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要求,到2020年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型接近传感器、中低档视觉传感器、MEMS传感器及芯片、光纤传感器的国产化率要提高到20%。那么,我国智能制造传感器的国产化应该从哪里切入?

  国产传感器并不比国外逊色?

  智能工厂用的都是进口传感器?我国智能制造传感器尤其是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自主研发能力落后国际10年?“我不这么认为。”中国石化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单位——燕山石化信息部部长刘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认同这些坊间流传的观点,“我们的智能工厂里用的基本都是国产传感器。”

  然而,燕山石化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吗?

  燕山石化炼油二厂中控室,一字排开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显示器全部呈现黑屏状态,原本应该盯着屏幕监控生产过程的工作人员却在专心地看着岗位练兵手册。生产出现异常时,系统才会自动弹出界面,平时就保持黑屏,无需操作人员监控。基于生产装置运行的高度自动化和生产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燕山石化智能工厂的“黑屏模式”已成为石化行业智能制造的典型案例。

  智能工厂的运行,说白了就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传感器在其中每个环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我刚到厂里的时候,确实采用了不少日本进口的传感器。如今,从压力、温度、流量监测等数据采集用传感器,到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大型设备和中央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基本都实现了国产化。”刘彦波说。

  在刘彦波看来,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时等国内企业生产的传感器,用起来并不比日本横河、美国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的产品逊色多少。不过,某些特殊部件,如需要耐高温高压的传感器,国内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还有是些差距的。但我认为这不完全是技术水平的问题,传感器生产企业应该在管理、品控上再多下功夫。

  对于当下的智能制造而言,传感器已经不仅仅是采集数据的眼睛和耳朵,更是高端制造、流程控制、联网操作的大脑和心脏。赛迪智库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林雨指出:“不同行业间的差距非常大,对于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来说,需要用到的新型高端工业传感器较少,但在高端制造领域,传感器的国产化率还很低。”

  高端新型工业传感器仍依赖进口

  今年年初,我国个面向工业4.0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和示范生产线诞生。该方案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WIA-FA技术(目前世界上一个面向工厂高速自动控制应用的IEC无线技术国际标准)为支撑,融入一系列前沿核心技术,有着极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但就其应用的传感器而言,主要还是进口产品。

  “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为了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可以不计成本地生产研发、生产部分高端传感器。但是应用到工业领域,目前阶段还是采购进口产品比较划算。”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高端电机、视觉、力觉等高附加值的传感器我国还不能大规模生产,只能依赖进口。为了追求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又连带许多传感器也要使用进口产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1805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