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执行副理事长江建明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的传言太过夸张。企业虽普遍感受压力较大,但纺织行业多项运行指标增长平稳,增速在全国工业行业中位居前列。其中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值近几年一直以每年两位数高速增长。
“数字”与“感觉”间的差异背后可能是真相所在:转型升级中,优胜劣汰,洗牌加剧。
我国拥有全球完整纺织产业链
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纺织产业升级新技术融合”的中国科技论坛上,组织者提议与会者面对面建一个微信群,方便会后交流,不到一分钟,群人数便达到了上限100人。入群的是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老板,他们都焦急地想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
江建明介绍说,中国拥有目前全球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纤维、染料等,拥有全球好的设备和技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全国2000多所大学375所设有服装设计专业,80多个大学设有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每年培养大量专门人才,技术人员有高等教育的保障。这是其他国家短期无法超越的优势。江建明本人原来也在高校工作,曾任东华大学副校长的他是高性能纤维、功能高分子合成领域的专家。
据了解,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共有企业20多万家,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制造业增速减缓,纺织业也受到影响。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所说,一些作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比如小棉纺厂、小化纤厂、小针织厂确实有关停现象。个别大企业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但并没有引起行业和社会波动。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这是正常现象。
人工肾脏、人工血管、汽车部件都可以是纺织品
不久前,我国一家民营纺织企业拿下了韩国尔国家体育馆的屋建造项目,使用了特殊材料制作的纤维制品,它属于产业用纺织品的行列。
“产业用高技术纺织品现在每年以两位数增长”,江建明说,这一异军突起的领域成为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
什么是产业用纺织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服装用、家用纺织品,而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的纺织品,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产业渗透面广等特点。江建明的详细介绍让记者改变了对纺织品的原有印象。医用领域高效的阻隔和防护服是纺织品,人工肾脏、人工血管甚至也有纤维制品。环境工程中使用的高温超细纤维滤袋也是纺织品。土工用纺织品覆膜、防渗透膜等在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垃圾填埋、南水北调等工程中大量使用。煤矿的隧道矿井支护系统,过去都是用金属网,现在普遍用多轴向经编织物。航天员的服装、天宫一号的半钢性太阳能电池板等都是纺织品。汽车轻量化发展中,大量的汽车部件也都是纤维制品。
尽管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已提升到25%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联合创新、协同转型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打开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网站,能在页看到关于纺织行业全球的新研究进展:美国研究人员使用导电碳纤维制造电子创可贴;神奇的连帽衫能够在充电之后让穿上它的人完全放松下来……“我们也在引导企业向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转型。比如智能可穿戴服装、面料。这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发展处副处长白濛说。
但他坦言在与企业老板交流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希望做马上能赚钱的项目,对研发的投入不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希望借助自己的能力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纺织行业是一个新技术应用行业,我们正在计划成立一个大的联合体,集成复合材料、电子、机械、航天等各个领域的学会为纺织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服务。上下游跨领域、跨地区,联合创新,协同转型可能是我们未来的方向。”白濛说。
在常年的调研中,白濛也总能听到一些好消息:福建一家做一次成型运动鞋鞋面的企业,订单已排到2017年。一家传统的纺纱企业2010年起转型做竹纤维面膜,目前80%的企业利润都来自面膜。
“一家针织企业的老板听说我们可以提供新工艺,减少他的污水排放成本,眼睛都直了。”白濛说,现在企业都能体会到,只有转型升级才能生存。
智能化、自动化大量进入纺织行业。“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今年1月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化学配料、染色、取出,放上包装线全套工作的自动化。“1万锭纱线原来需要700人,自动化后1万锭纱线只需17人,维护机器设备即可。这样的状况下,落后产能成本高,必然被淘汰。”江建明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将现在的形势形容为:数字尚可,感觉不好。对于这一点,总有人在问:这是好的年代,还是坏的年代?王天凯的回答是:对于产业提升来讲,偏紧的年代是好的年代。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并未退出纺织服装行业,而是站在全球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介绍,去年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中国排在一个位,占全球贸易的37%,但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却是意大利和德国,并不是正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东南亚国家。也许这才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