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箱子可指挥车辆去该去的地方”
南报网讯 (记者 查金忠 通讯员 孙楠) 现在是人找货,以后是货找人;现在是人指挥车把箱子送走,未来可能是箱子自己指挥汽车把自己送到该去的地方……昨天,内部物流行业的国际盛会——2016中国(南京)国际物流配送、搬运及物流信息化展览会(LogiMAT China 2016)在宁开幕,物联网之父、“工业4.0”概念提出者之一、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院长米夏埃尔·腾·洪佩尔(Michael Ten Hompel)献出了他的中国“秀”,就“工业4.0”在生产、自动化和物流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智能仓储,发10万件货可省100多人力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16.6%,比欧美高出一倍多。洪佩尔教授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但另一方面要归因于物流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和浪费。
“中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物联网对中国物流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系统,可以显著降低物流成本。这是德国正在走的路,对中国来讲也非常有帮助。”洪佩尔说。
他说,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是德国“工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大量利用信息物理技术并集成化。这样的解决方案还处于研发阶段,未来10年将会普遍使用。
在昨天的展览上,南京企业音飞储存设备公司也在展会上展示了类似产品。“按照普通的仓储模式,仓库出货员要一人拎一个小篮子,到处飞奔找货物,一天下来要跑20多公里路。”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研发的智能仓储系统,可让出货员站在机器前不动,由多层穿梭车代替人去跑腿。10万件的出货量,普通仓库需要150—200个出货员,而应用多层穿梭车,只需要33个操作员就能完成。
“工业4.0”下,每只箱子都能上网“冲浪”
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内部物流过程,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密不可分。昨天的展会上,深圳今天国际物流技术公司介绍了该公司为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定制的全套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在这一方案中,每个生产单元都用二维码作为信息载体,各生产工序之间在实现物流自动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流的同步化。生产过程中,系统还对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各种物理性指标进行自动检测、跟踪,做到了边生产、边检查。它虽然是一套智能化物流的解决方案,但同时也实现了电池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
洪佩尔说,“工业4.0”的精髓是系统整体的自动化,人与系统之间要能无缝对接,系统与系统之间能有效交互。唯有这样,才能把整体效能发挥到优。
据介绍,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作为欧洲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机构,一直在研究“工业4.0”条件下的物流应用创新。比如,他们成功开发的智能料箱解决方案,物料箱和互联网对接后,成了智能的箱子集群,每只箱子都能把自己携带的信息上传到网上。由此可以进一步形成智能运输系统,智能箱子可以告诉车辆,该把自己送去什么地方,而不再需要人的指令。
机器人+无人机解决“后一公里”配送
中国电子商务发达,但物流配送的“后一公里”一直是瓶颈。大多数投递员骑电动自行车完成配送,很有些“土法炼钢”的味道。
洪佩尔说,德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非常快,业界也在讨论隔日配送、当日配送甚至几小时配送的问题。从技术上讲,将来可以依靠智能机器人技术,完成“后一公里”配送到客户手上的工作。未来还会有新的手段,比如无人机技术等,可以解决“后一公里”的痛点。此外,他认为,自动取货站系统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