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2025强调智能机器人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传统制造业不再能与越南和印度的劳动力价格竞争,但也不能匹配欧洲、美国和日本制造高质量和高效率。面对这种经济难题,中国制造2025鼓励在中国工厂利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推进中国生产制造商价值链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强劲发展。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全球销售量在2014年达到230000台,并在2015年增长15%。发达国家制造商如美国,日本和欧洲以先进的核心技术和完善的品牌引领工业机器人行业。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然而,国内制造商仍然难以与国际同行展开竞争。而在2014年,将近50000的工业机器人都在中国销售,占全球销量的近四分之一,但是国内制造商只有16000台。中国制造2025旨在缩小这个差距。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政府将拨出5000亿元用于机器人发展,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产值将到1000亿。这项投资也将鼓励国内机器人制造行业的技术升级,在十三五计划期间预计实现的价值大约3亿元。后,尽管中国机器人密度相对较低(约百分之一),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占比预计将超过三分之一。这些积极的预测表明中国的机器人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他们是否会实现终将取决于中国政策的实施。
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亟待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借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机器人一定要占有一席之地。”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整个产业明确前行的目标,突破核心技术,消除行业虚火,增强发展后劲。
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精尖
一段时间以来,机器人已经在我国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罗百辉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超过了4000家。不过,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大部分还停留在复制、“山寨”、低科技、缺少核心技术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以及这些企业所研究的产品都存在低质量、高数量野蛮生长的情况。
“此外,核心零部件制约整体发展。”罗百辉表示,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我国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减速器75%的份额被日本垄断,国内机器人企业高价购买的核心零部件占其生产成本的45%,而日本企业仅占 25%。国内企业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经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上根本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对此,《规划》列出五项针对性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罗百辉表示,《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将对机器人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精尖”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服务机器人市场大有可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了29%,共计229261台。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到5.7万台,站稳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的背面,是我国更显弱势的服务机器人。
据了解,目前,家务辅助机器人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而据IFR预测,随着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降低,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
因此,《规划》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层设计,将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列入未来5年实现率先突破的十大标志性产品。
服务机器人一般需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确立精准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罗百辉表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全球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差距很小,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家商业化成功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会是需求场景开发与技术突破共振的模式,二者会呈现螺旋式交替向上的趋势,技术拐点突破、新产品放量和外部政策三大要素将会催化整合行业拐点向上。
为了实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规划》提出了6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
“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将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罗百辉表示。但他同时认为,好规划更需要好落实。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做好产业布局,防止一哄而上,着力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方应真抓实干,不做表面文章、力避资源浪费,更加注重实施“以市场育技术”的战略,在激励创新、打造产业链、加强应用上多下功夫,尽快把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起草实施细则和规则应对中国制造2025。当地政策针对智能工业机器人主要专注于供应链,机器人用户和服务平台。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上海政府迅速发布《关于一个次突破和应用模型的高端智能设备的特殊支持》,提出实现一个次技术补贴销售额30%,应用程序模型突破补贴投资额20%。
2015年12月,佛山政府发布了一个政策,承诺2015年到2017年将利用专项资金支持超过3000家当地企业实现智能自动化升级。2016年1月,东莞政府宣布,它将提供高500万元奖励与东莞制造机器人公司开展项目。
尽管许多地方出台了应对中国制造2025的详细细则,但是要将计划付诸行动中国政府仍可能遇到问题。先,在其他领域缺乏广泛的支持性政策和机制,可能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性。尽管上面列出了为支持智能制造和智能机器人提供的政策和一般指导方针,但是要保证这些政策确实有效需要税收、金融、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密切协调。第二,按照当地情况制定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各个地方工业化水平不同;如果地方政府盲目地投资于机器人来讨好中央政府官员会浪费将造成资源浪费和并生产出低质量的产品。政府是否正确激励谨慎投资终将决定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成功与实现。
对外国机器人制造商的影响
中国的机器人政策环境给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既带来机遇同时也有风险。对机器人制造商而言,有丰富的潜在需求和机器人优惠政策的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目的地。目前,外国制造的机器人主宰中国市场的70%,尽管中国企业正迎头赶上,但是短期内由于外国公司成熟的技术,他们仍然会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此外,技术优势还使外国制造商能够主动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开发创新时机器人零件、材料和操作系统。
尽管有这些巨大的发展机遇,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仍然面临重大风险。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面临着知识产权(IP)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中,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但是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依然模糊和不完善。尽管外国机器人制造商相信国内将保护科技创新,中国机器人景观将呈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面,但是许多外国公司特别是那些科技密集型公司有关专利设计,商标和软件经常被侵权。
后,除了担忧知识产权,国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期望值引起外国机器人制造商的注意。在当前机器人技术狂热,几乎所有政策都在在两个方面支持国内企业。
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研发、人才招聘和培训方面为中国生产商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激励。对购买国产机器人的公司,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补贴裁员和更换费用。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外国机器人制造商将会遇到来自政府支持的国内竞争对手的挑战。
第二,各行业外国公司为了从中国政府获得优惠待遇可能会被迫购买国产机器人。中国制造商是否成功地将中国制造2025基金转化为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在中长期内,这些风险可能威胁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
总之,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突然出现为中国和外国制造商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虽然中国制造2025终极功效仍然未知,中国已经展示了其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意图。保持警惕风险,国外先进机器人制造商应该承认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潜力,而且应该追求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使利润空间扩大,实现双赢,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