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在IIC已经与I4.0开始合作了,我仔细研读了兔哥、林雪萍女士的文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符合我个人对工业互联网和4.0比较的判断,即,美国人可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上,比德国人更为落地、并且所能涵盖的范围更广,并且,现实就已经有很多投资的项目在运行,像AlphaGo、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等等,在200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专家提出CPS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技术方向,而不像德国人仅聚焦在制造业上。
这是我经常感慨的事情—因为,就创新而言,美国人似乎更为可怕,因为,美国人更擅长颠覆式的创新,就像德国人会把精力放在如何让发动机更为高效,而美国人会问“汽车一定要有发动机吗?”。
德国人有德国的优势,美国人有美国的擅长,而我们产业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一会学习匈牙利、一会学习三剑客的荷兰,过两天觉得德国似乎更适合自己,然后发现巴西人拿来了世界杯冠军,谁想到法国人把巴西又干掉了,然后又被意大利人干掉了…也不知道到底谁厉害,左右摇摆多年,现在觉得还是本土的土鳖比较好了。
知道这张图的意思吗?
人家的路是否适合你,你要仔细想想。
(4)跳不出点上的思考
由于未来的集成会使得数据的互联成为基础,但是,4.0要服务于生产本身,基础的精益—提供产品品质与成本的是不能荒废的,不能有了4.0就不要精益制造了,不能为了4.0而4.0,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看到各种关于4.0的讨论都是停留在局部的,静态的思维上,把4.0理解为某项技术、方案、某种系统。
4.0并不是这些,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但是,传统的技术、方法遇到了瓶颈,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出比较困难,只有更为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才能赢得未来,为了实现这个更为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人们借助了更为广泛的数据来对生产进行分析和优化,这些可以被借用的技术包括了自动化技术、IoT、AI、虚拟现实,任何可以被纳入且可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产效率、柔性,以及降低成本的技术都可以被采用,这不仅包含了过去的技术融合,也包括新技术的融合,融合—是关键,但是,必须基于一个融合的标准体系,这也是4.0和IIC组织在指定的,他们把IEC、ISO、ISA各种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去研究和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