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德国联邦政府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将智能工厂作为智能世界组成部分,以“工业智能化”带动“社会智能化”。欧盟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日本政府颁布《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也着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鉴于此,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
德国是世界制造的精神导师。德国希望阻止美国云计算、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支配,试图用柔性制造碾压中国制造人力成本优势,成为21世纪大赢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找到差距在哪儿,才能辨清努力的方向。
那么,与德国工业4.0比,中国制造究竟差在哪儿?
差距一: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思想差别
“德国工业4.0”战略思想集中体现: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即通过变革制造方式,实现整个制造体系从工业3.0阶段跨越到工业4.0阶段“质”的飞跃。
这是很高明的制造战略思想。反观中国制造2025,只是一个阶段性战略。
差距二: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文化、理念上差别
“德国工业4.0”是德国标签,几乎囊括未来制造业全部智能元素,为德国制造描清了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之于制造业特有认真、严谨、始终如一“迂腐”的态度。
德国制造从业者坚信,唯有制造业才是国民生活的基础。始终坚持自己的产业方向,这正是“德国制造”核心价值观或制造文化或精神。
“德国制造”作为全球制造装备“领头羊”,国际上享有盛誉。无论百年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还是奔驰、宝马、双立人刀具等,耐用(Haltbarkeit)、可靠(Zuverlaessigkeit)、安全(Sicherheit)、精密(Praezision)是其可触摸四大基本特征——“德国制造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隐含其后的,是“德国制造”特的精神文化。
“德国制造”文化内核:理性严谨、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
总之,与以道德文化为特征“中华厚德文化”不同,“德国制造”理性划分“工具理性(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和以宗教(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价值理性”,这是值得“中国制造”借鉴的。
中国推进“工业4.0”,当然有着自身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中国拥有世界完整工业制造体系和供应链,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具魅力。
在这场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复兴命运的特殊对决中,“中国制造”缺的是也许是对科技智造的信仰、制造文化创新的冲动。
基于此,中国咋办呢?
先,“中国制造2025”应在民族复兴旗帜下,重构中华文化创新基因,再造“工匠”精神文化内核。当今时代,老祖宗“钉是钉、铆是铆,有板有眼儿”的工匠精神值得本土制造业弘扬光大。
其次,“师夷长技”加强基础科学纵深研究,为“中国制造2025”奠定雄厚基础。
基础科学研究历来是支撑科技智造的基础。中国制造必须摒弃“横向应用型研究强,理论基础研究弱”研发模式,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模式创新。
第三,“中国制造”还应加速 推进CPS系统、互联网+应用,探索科技智造国际合作共赢,打造中国版制造模式。
一句话,跟不上时代,无论谁?都将招致摧枯拉朽式的毁灭!